2018 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得獎的是⋯⋯

近十年來音樂產業的變化如此劇烈,流行音樂與唱片銷售當是受影響最大者,但電影配樂在全球反得到更多的能見度與重視,隨著歐美配樂碩士學位與各種民間課程開設,電影配樂的神秘面紗逐漸在世人面前揭露,而它在藝術與創意上的範疇也在各種傳統與非傳統作曲家的挑戰下,一步一步擴大。

好萊塢乃全球影視產業中心,一百年來除了電影風格、題材、敘事手法外,在配樂上也建立了非常鮮明的「Hollywood Sound」,若想瞭解它的內涵,近期即將在台灣上映的紀錄片《電影配樂傳奇》是最好的教材與範例,每年的奧斯卡更是最精采的擂台與潮流站,透過入圍作品的特色與作曲家風格,我們往往可看到影視學院每年口味的變換,以及所謂好萊塢聲響的發展軌跡與脈絡。

今年奧斯卡最佳配樂入圍名單中,當今產業跨時代的兩大巨人、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以及漢斯・季默(Hans Zimmer)分別以《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與《敦克爾克大行動》入圍,前者乃好萊塢正統管弦作曲巨人,從 80 年代以來融合黃金時期傳統,並賦予管弦配樂全新生命,經典作品有《大白鯊》、《E.T. 外星人》、《侏羅紀公園》、《哈利波特》、《藝伎回憶錄》、《星際大戰》⋯⋯(以下省略一萬字);後者 90 年代起以動作片配樂起家,開創電子合成器風格,近年更將創意著重在「聲響」與「概念」上,經典作品像是《絕地任務》、《神鬼奇航》、《福爾摩斯》、《全面啟動》、《星際大戰》⋯⋯(以下省略五千字)。在《星際大戰》系列中,威廉斯每次都會在作曲技法與主題動機上帶給我們全新的體驗,而季默這次更是利用錯聽幻覺(Shepard Tone)的技法建立令觀眾極度坐立難安的焦慮與緊繃,這兩部作品絕對都是頂級中的頂級,誰得獎都不會令人意外,但絕對都會讓我覺得無聊。沒錯,就是無聊,因為今年其他三部入圍作品實在太有趣了啊!

看過《水底情深》的觀眾,一定都會被其美術與音樂的美所震懾吧,曾以《色,戒》配樂拿下金馬獎的法國希臘混血作曲家亞歷山大・戴斯培(Alexandre Desplat),這次以口哨與班多鈕手風琴(Bandoneon)描寫啞巴女主角與來自南美洲的魚人之間的細膩情感,再以波浪的概念發展和弦進行與節奏音型,寫出如浸淫在溫水般中的浪漫樂章;長期與柯恩兄弟(Joel & Ethan Cohen)合作、非科班出身的卡特・博威爾(Carter Burwell)在《意外》中,再度發揮他譜寫黑色幽默、草根狂野與深刻情感的功力,以帶有鮮明美式西部特色的配器、聲響、語法,讓原本每一顆(已經)充滿無限懸念與戲感的鏡頭,增添更多風味與溫度;強尼・葛林伍德(Jonny Greenwood)在《霓裳魅影》中的創作更是令人跌破眼鏡,誰會想到身為全球搖滾天團電台司令(Radiohead)吉他手的他,會寫出如此淒美、糾結、驚悚又帶有法式風情的鋼琴與弦樂?而那些在片中原本看似過滿甚至過於戲劇化的配樂,到了片尾最後一刻,女主角展現她令人毛骨悚然的佔有慾後,一切都成立了,那都是令人窒息的愛啊,多麽淒美、多麼濃烈。

相較於威廉斯與季默,私以為其他三部作品無論在風格、聲響、概念上,都具備更大的創意與新鮮感,平心而論,《水底情深》與《霓裳魅影》的配樂還是有過滿的嫌疑,但前者配樂與美術必須一起扛下責任,帶領觀眾進入既詩意又科幻的美蘇冷戰魔幻寫實時空,此時不滿更待何時?後者配樂更是刻畫角色執念與建立影片美學的最大關鍵,因此那些討厭配樂說太多的人們啊,我們還是應該要心胸開放地接受,這世界上是有人「願意拍」也有人「有實力寫」這種讓「音樂主導敘事」的電影的;只是戴斯培這次在《水底情深》中的配器聲響與語法,實在充滿太多《美味關係》與《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影子,當然你可以說這是他集大成之作,但對於長年研究且熟稔他作品的我而言,《水底情深》是有點太理所當然了些;此外,《意外》的配樂也令我非常意外,在前面三分之一以極為節制但又風味鮮明的樂曲強勢得分後,中段許多配樂疑似都混得很小聲,或是有剪輯與重複出現的痕跡,不免令人猜測是否為後製末端時間壓力下的妥協結果;因此,《霓裳魅影》當是我今年私心最希望能奪下奧斯卡的作品,雖然我覺得在近年政治正確的奧斯卡風向下是非常困難的,但若最後影視學院願意頒給葛林伍德一座奧斯卡,絕對會是21世紀電影配樂史上最精采的一顆炸彈與驚奇彈。

去年有幸在加州科切拉音樂節(Coachella)欣賞季默與電台司令的演出,衷心希望未來能看到葛林伍德以電影配樂家之姿,站上音樂節舞台,彈著鋼琴,指揮著樂團,演奏他獨樹一幟的電影配樂。


註:本文完稿於第 90 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前夕。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