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年,正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歐洲人和美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享受這來之不易的勝利,穿著華貴的衣裳,畫著鮮豔的濃妝,彷彿想把戰爭奪取的時間與歡樂加倍補回來,從而助長了物質主義的氾濫。科技在這時期有了很大的突破,汽車、電話、收音機、唱盤還有大量的家用電器,改變了人們在戰後的生活品質,使人們產生了對於未來極為積極正面的憧憬;而對於女人來說,則是充滿了自由與解放的未來。在戰爭期間,女人肩負起男性的工作並且幹得很好;因此,她們不再認為自己只屬於廚房和家庭,她們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她們具有與男人一樣的能力,除了工作外,也可擔任責任更大的管理職務,收入也因此大幅提升;有了錢,女人就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去花費。
1920 年是爵士樂和查爾斯頓舞(The Charleston)風靡一時的年代,是女孩子留著鮑伯頭髮型和塗紅唇的時代,戰後的女性在化妝和服裝上特別捨得花錢——她們經歷了一個黑暗的戰爭時期,知道任何事物都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所以「只為今天而活」成了這代女人的新口號;只要妳年輕、有生活和享受的能力,就不要再等待。1920 也是愛情、香煙、避孕和短裙自由氾濫的年代,叛逆、奢侈、混亂和探索成為了這時期的特色,美國人稱這時代為「咆哮的二〇年代」,法國人則稱之為「瘋狂時代」。其實,真正的瘋狂時代只有短短五年,即從 1924 年到 1929 年之間。在這個短暫的時期裡人們如痴如狂、物慾橫流、醉生夢死,讓這五年好像有五十年那麼長,但那群生活在巴黎、好萊塢、紐約大都會的女人都感到十分值得,因為她們對未來毫不關心,打著「所有的神都已死經光,所有的戰爭都已經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經完蛋!」的旗幟,於是「只為今天而活」的飛來波女郎(Flappers)成為了 1920 年代遺留下來的經典象徵。
「Flapper」一詞首先出現在英國,意指那些初出茅廬、行事不夠老練、也沒什麼氣質的年輕女孩,後來這個詞流傳到了美國。《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作者史考特‧費茲傑羅(Scott Fitzgerald)最先在美國使用了這個詞,他的妻子賽爾妲‧費茲傑羅(Zelda Sayre)曾自詡是飛來波女郎第一人,她曾說:「我在曼哈頓所有俱樂部的桌子上都跳過舞,裙子掀到了腰部,當眾抽煙、嚼口香糖。」如此瘋狂的舉動,讓賽爾妲那短暫的生命完全沉浸在這紙醉金迷的年代,而她正是費茲傑羅《大亨小傳》裡女主角的原型。在費茲傑羅的筆下,飛來波女郎是一群過著奢華生活的可愛女生,年紀不到 20 歲的年輕模樣;而在小約翰‧海爾德(John Held, Jr.)的畫中,飛來波是一群穿鞋不繫鞋釦的女孩子,走在路上刻意發出「飛啦啪!飛啦啪!」(flapp! flapp!)的聲音。
除了飛來波女郎,充滿男孩風格的女孩也在這個年代風行了起來。「女男孩」(La garçonne)一詞源自於 1880 年法國作家若利斯‧卡爾‧於斯曼(Joris Karl Huysmans)筆下的小說,用來形容那些髮型及穿著像男孩的女孩們。1922 年作家瑪格麗特‧維克托(Victor Margueritte)在她的暢銷小說《女男孩》中,做了進一步的描述,她們留著一頭鮑伯短髮、細長眉毛、煙燻妝,爭先恐後地搶購緊身衣把自己的胸束起來,被視為女男孩的最佳典範,這些時髦女郎大多獨立自主不靠男人,穿著男性服裝追求自由享樂、縱情性愛、專做那些被社會視為醜陋、禁忌的事情,因此被指責為色情小說而慘遭封殺,但它也一躍成為當時黑市中的人氣暢銷書。
當時女男孩代表人物就是美國知名女星路易斯‧布鲁克斯(Louise Brooks),她擁有一張頗具男孩氣息的娃娃臉,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電影《潘多拉的魔盒》(Pandora’s Box,1929)和《墮落少女日記》(The Diary of a Lost Girl,1929),而這些電影都因為對「性」大膽描述引發爭議飽受審查。銀幕下的布魯克斯同樣直言不諱,她公開談論自己的性向和私生活,從不刻意對媒體隱瞞自己的各種關係。上述這些全都是 1920 年代美國女人的真實寫照,女男孩、飛來波女郎與一戰前的傳統女人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戰前女性作風保守,美國畫家查爾斯‧達納‧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筆下的女子就是一戰前女性的真實寫照,長髮長裙的淑女形象,秉持著英國愛德華七世所遺留下來的女性美德,在當時又被稱為吉布森女孩(Gibson Girl)。
後來,「飛來波」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意指任何一個穿著短裙、絲襪和 T 字繫帶鞋,跟著畢克斯‧拜德貝克(Bix Beiderbecke)的瘋狂樂曲,跳著查爾斯頓舞的年輕女孩。她們不僅對性的態度格外開放,更隨時挑戰社會的傳統制度;據說 1920 年代美國禁酒令執行得非常嚴格,年輕的飛來波女郎當然不會錯過祕密的酒水派對之中,並偷偷將小酒壺繫在大腿襪套上以備不時之需。她們從不在乎這世界的變化,在這個時代尾聲也忽視著經濟危機的迫在眉睫;更不會想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全世界將要面臨更加殘酷的二戰浩劫。
1929 年美國股市崩盤,代表著經濟大蕭條的開始,生活貌似艱難起來,燦爛的泡沫又瞬間破滅,到頭來只是南柯一夢而已。不過,生活於咆哮的二〇年代的女人們並不在意——她們盡情打扮,吸引男人;她們持續狂舞,直到自己精疲力竭倒地為止;因為她們「只為今天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