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司機能戒酒嗎?

「明天的氣力!」我們有時候會在電視上看見針對勞動階級的酒精提神飲料廣告。即使法律明定工作時不應飲用酒精飲料,瓶瓶罐罐仍不時會出現在工人們的腳邊。雖然有貼標籤之虞,但研究也的確顯示:弱勢或低階的勞工更容易有在工作中飲酒的問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情形還會更加嚴峻:工作時飲酒除了會使發生工安意外的機率增加,也因為還要騰出收入來買酒,這些原本經濟就偏向弱勢的工人,便更不容易脫離貧窮。

經濟學家在想解決問題的辦法時,通常第一個沒創意的膝跳反射就是:給錢。告訴工人們「如果你們在工作時不喝酒,就給你一筆獎金」,這麼一來,工人就會自動戒酒了。這個簡單又粗暴的誘因機制到底有沒有用呢?麻省理工學院的施爾巴哈(Schilbach)最近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的一篇研究,就真的到印度做了實驗,並且發現:給三輪車司機錢,司機真的就不會在白天喝酒了!

在印度的金奈市,有很大比例的低階勞工有在工作期間飲酒的習慣。另外,這些勞工也必須花費收入的一到四成在買酒。施爾巴哈在金奈市募集了兩百多名的三輪車司機,請他們在三個星期間,每天晚上下班後到研究辦公室報到吹氣,看看這些三輪車司機到底有沒有喝酒。實驗分成三組:控制組每天來報到,就可以拿到 90 盧比(約 45 元台幣)的車馬費;禁酒挑戰組則是會先拿到 60 盧比(約 30 元台幣),如果當天吹氣的結果是酒精零檢出,就可以額外再拿到 60 盧比;第三組則是自選組,受試者在參加完一星期禁酒挑戰組後,可以自己選擇要不要繼續進行禁酒挑戰(不繼續進行還是可以拿到固定車馬費)。

實驗的結果如何呢?不難想像,在禁酒組和自選組中,他們在白天喝酒醉的情形,比起控制組低了 12 到 14%。更令人驚訝的是,在自選組中,有些受試者們甚至會願意放棄領取較高的固定車馬費,自願加入禁酒挑戰組。這表示,其實這些司機可能也想要戒酒,而這個外加的誘因,便推了他們一把,幫助他們自己達成戒酒目標。(另外一個可能性是,司機們高估自己自我控制的能力了。)

不過司機們是不是從此就不喝酒了呢?倒也沒有。從每天蒐集的問卷中,研究者也發現司機們每天喝酒的量沒什麼差別──他們只是把原本上班的時候就會一邊拎著喝的酒,移到下班之後喝了。雖然整體來說沒有減少喝酒的花費,不過至少是比較不會在上班時間喝醉了。

另外,施爾巴哈也想要看看戒酒對於人們儲蓄行為的影響。在發展經濟學中,有一派論述認為:一些負面的行為(如飲酒)會跟人們短視與否相關。為了要檢驗這個假說,在研究中,也設計了一個簡易的儲蓄機制:只要你存錢在研究辦公室,在研究結束後,這筆存的錢就會連本帶利還給你;代價就是你可能在期間領不出來。

在這個實驗中發現,禁酒組與自選組的受試者,他們存的錢也比控制組多。研究者也確認了其他的原因:可能是他們載更多客人,或是少喝了一點酒;但是這幾種可能的途徑都不太可能。因此,這篇研究指出禁酒的誘因,也讓受試者更願意進行短期內相對比較痛苦、長期來說卻比較有益的投資。

這份研究告訴我們,有時候簡單的誘因可能也會帶來不錯的效果。再稍微延伸一點,或許可以說,對於一些不好的「癮頭」,其實人們只是需要一股幫忙的推力,就能夠讓他們走上自我控制之道。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比起單純的嚴刑峻法,如果政策能夠考慮更多人們內在的誘因機制,效果才會事倍功半。

研究顯示,弱勢或低階的勞工易有在工作中飲酒的傾向。(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