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再造—— 專訪插畫家 玉承哲

自童年時期接觸到日本動畫,插畫家玉承哲把動畫人物解構並重新組織成獨特的數位向量圖,接著把數位圖像再造成實體藝術作品。而充滿角色面孔特寫、省略背景的畫作雖沒有戲劇情節或言語解釋,卻傳達緊張、震驚與恐懼等強烈的情緒,這些誇張表情所傳遞出的焦慮,更讓作品的衝擊感加劇。數位化環境下,他的作品揭示了「挪用」在當代藝術環境中的多樣性,也反映圖像的生成和消費方式,已然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


Q:你是從何時、如何成為一名藝術家?這個職涯選擇是否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動機呢?

我高中畢業之後,因為自己對電影導演挺感興趣的,就進入韓國電影藝術學院(Korean Academy of Film Arts,簡稱 KAFA)就讀。當時我覺得場景剪接、形式編輯、場景情節等,都很有魅力,所以我覺得能夠把這些部分安排得有吸引力,就是藝術。

M – 壓克力顏料,70×70 公分,2018。

Q:如何想到作品主題?什麼會激發你創作的靈感?

主題始於自己內心。但周遭事物形塑的環境,對我在規劃一件藝術作品時有很大影響。

Q:你的《頭盔》(Helmet)系列作品參考了《洛克人》、《閃電霹靂車》和《科學小飛俠》等漫畫角色,八〇年代和九〇年代的動漫作品如何影響你現在的創作風格?你最早跟動漫有關的經驗、記憶是什麼?

在我還是個青少年時,日本動漫進入韓國,作為應對方案,1997 年韓國政府向日本產業開放了國家文化市場。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些動漫時,我以為他們是「原汁原味」的,但其實他們是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下,重新配音的版本。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開始對動漫的「盜版」(同人版)以及這種不同視覺元素的混合,所深深吸引;這點現在也被我用在了自己的創作中。

頭盔 Helmet – 壓克力顏料,120×120 公分,2018。

Q:你是如何準備並完成一個作品?請與我們分享你創作的過程。

首先,我會先創作一個新的、結合了卡通和動漫角色的數位向量圖。在這個步驟,我會從卡通或是動漫中截下面部特寫,並使用 Illustrator 的鋼筆工具,按圖重新繪製所選面孔的輪廓。我選出想要用的元素,並把它們結合在一起,最終創造出一張新的臉。一旦我填上顏色,數位圖像就完成了。然後將這張向量圖像投影在畫布上,便開始在畫布上重造這張數位影像,並盡量愈精確愈好。我試著畫出清晰而銳利的線條,同時盡量不留下任何筆觸痕跡,好讓它看上去就像是印刷出來的。雖然向量圖一完成就可以被大量複製,但是藉由作畫的過程,這張繪畫本身就成了永遠獨一無二的作品。

Q:你的作品特寫人物誇張的臉部表情,這些臉龐象徵著什麼?

特寫臉部與模糊背景,能最小化對人物的敘述,但同時又不會減少觀者可見的情感衝擊。在沒有故事情節、沒有給出任何解釋的狀況下,表現出一種包羅萬象的情感,但仍能讓人感受到這幅畫的意象。

鬥牛士 Matador – 壓克力顏料,120×120 公分,2018。
鬥牛士 Matador – 壓克力顏料,70×70 公分,2018。

Q:一名藝術家必然會受到其環境影響。你會怎麼形容韓國當下的環境,以及這個環境帶給你的影響?

韓國最大的優勢就是網路的快捷。正因如此,許多人眼中的現實,是透過觀看螢幕而來,而非用自己的一雙肉眼。我不使用鉛筆和紙這樣的工具;反之,我用電腦程式蒐集素材、創作圖像,然後再將數位圖像繪成一幅畫。我這種創作藝術的方式是一種逆向操作的過程;而在我看來,這是韓國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

Q:你將彩色圖像製成立體的白色雕塑,原因何在?

這件立體雕塑作品是以我的繪畫系列《塑膠雕像》(Plastic statue)為基礎設計的。我用電腦將自己繪製的平面圖改成 3D 立體作品,也同樣是我前面提到的逆向操作過程(將數位圖像轉製成實體藝術作品)。它展示著我在三維立體的新語境下的工作方式。

Q:身為一個年輕藝術家,你怎麼看待上一代和你這一代韓國藝術家?

我不認為有需要將這兩代人分開。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我尊重老一輩的藝術家,也將他們視為榜樣。例如徐庸宣,因為他對人的描繪和對色彩的感知,使他成為我的榜樣之一。

Q:你怎麼看待從當代藝術裡誕生的「挪用藝術」(appropriation art)?在這個語境下,你如何定義「挪用」?你的作品中的挪用出自何處?

在當代藝術中,「挪用藝術」的原則構成了一件作品的本質。這也適用於我,我認為一個人在處理挪用形式上,能夠有自己不同的呈現方式,這點很重要。很顯然地,我挪用的來源是視覺媒體,除了漫畫、戲劇、電影等,還有網路上的大量圖片。再者,畫家卡拉瓦喬作品中所描繪的沉重光線,也影響我頗多。

綠色氣體 Green gas – 壓克力顏料,70×70 公分,2018。

Q:請與我們聊聊未來的目標或工作計畫。

我對未來的嚮往,是在不斷學習完善自己與作品的同時,創作各種新的系列和新形式的藝術作品。


玉承哲 Seungcheol Ok

生於 1988 年,現居韓國首爾,畢業於韓國中央大學西方繪畫學系。他於 2018 年在首爾 Kiche 畫廊舉辦首場個展。此前,他曾在同年赴馬尼拉參與「Secret Flash」藝術家計畫。他在韓國的 Near My Gallery( 2019 年,水原市 )、Space K( 2017-2018 年,大邱-果川 )、Kiche 畫廊( 2017-2018 年,首爾 )舉辦的團體藝展中皆有參展。


採訪整理 編輯部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