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熊與拉斯卡爾

1977 年,改編自美國作家史坦林‧諾斯(Sterling North)的《我昔日的拉斯卡爾》(Rascal)的日本卡通《浣熊拉斯卡爾》首播。自此,這隻美國出生日本再製的調皮生物,開始踏上各式聯名周邊、限定商品出不完的風光星途


台灣以「小浣熊」稱呼拉斯卡爾,這在翻譯上毫無疑問,原作背景是美國 20 世紀初的農村田園,描寫小男孩與森林收養的浣熊共同生活的快樂,與最後不得不離別的感傷。但到了日本,當拉斯卡爾以動畫形象出現時,開始有點不對勁。這隻浣熊,是黃色的,而且沒有宛如小偷的黑色眼圈這個標準配備。對於拉斯卡爾長得不像浣熊一事,動畫公司倒也大方承認,試片時發現浣熊的灰黑配色斑紋不討喜,所以把拉斯卡爾改成了一隻橘黃色,有白色眼圈,特別不同的浣熊。因為這個決定,開啟了人們在辨識浣熊與小貓熊時,剪不斷理還亂,有理說不清的混淆。

只要蒐尋「小浣熊」或「小貓熊」關鍵字,就會出現無數被標記為浣熊的小貓熊。我們一般指的浣熊是北美浣熊(Raccoon),整個浣熊科下十來種成員,並不包含小貓熊。小貓熊是獨立的一科,牠和黑白款的大貓熊基本上沒有太大關係,小貓熊長大也不會變成大貓熊。小貓熊不是貓也不是熊,這種橘黑白相間、居住於喜瑪拉雅森林中,擅長爬樹的動物,中國古稱為火狐或九節狼,英文很直接的叫做「Red panda」(紅貓熊)或「Lesser panda」(小貓熊),不論何種稱呼都難從名字給小貓熊一個精確分類。由於體型和長相非常符合日本的「可愛文化」,小貓熊在日本擁有極高人氣,只要有飼養小貓熊的動物園,欄舍前永遠不缺快門聲和此起彼落的「卡哇伊」驚呼聲。

浣熊和小貓熊外觀、從分布至習性差異不小,會混淆的最大原因就是兩者間夾了一隻拉斯卡爾,加上許多 Q 版形象過度簡化或用色不精準,不少人一開始接收到的就是錯誤資訊,以至於看到真實動物時產生錯誤理解。有時,真的會聽到「都是動物不用分那麼清楚」的論調,確實會分辨這兩種動物對人生沒什麼助益,要說損失頂多就是旁邊有人偷笑你,也不會少塊肉。只是,在動物園內解說牌這麼大一塊,動物名字也不是沒有標注啊。

平心而論,拉斯卡爾的臉和配色,真的像隻小貓熊,小貓熊的行為比起浣熊也更符合大眾預期的「可愛」,就連被嚇到、兩腳站立威嚇時,人類的反應也是「啊,真可愛呢!」然而,書中的拉斯卡爾,就如他的名字「Rascal」,意思是淘氣、搗蛋鬼,終究是無法馴化成寵物的野生動物;在拉斯卡爾破壞鄰居農地、無法用籠子限制活動後,主角最終只能選擇讓拉斯卡爾回到山林中。

拉斯卡爾動畫在日本引起飼養浣熊熱潮,但飼主卻沒從動畫中學到,真正的浣熊不會像拉斯卡爾坐在腳踏車籃中跟著飼主兜風,而是活動量大,破壞力也大的野生動物。同樣是創作的浣熊角色,我們可以從迪士尼電影中更清楚看到,《風中奇緣》裡寶嘉康蒂的浣熊朋友米糕,表現出浣熊對吃的執念和體態;《星際異攻隊》中的浣熊火箭,則具體的展現出浣熊的無賴感和破壞殺傷力。

粗心的飼主可能沒想到這些聰明的浣熊有能力打開籠子逃出去,而被真實浣熊嚇到的飼主,則學起了拉斯卡爾的主人,將浣熊「回歸大自然」。最大的問題是,拉斯卡爾在美國原本就是野生浣熊;從動畫風靡日本至今四十個年頭,浣熊在日本成了入侵種,建立野生族群,嚴重影響原生生物並造成大量農業損失。

浣熊像手一樣的前肢不只是洗洗食物讓人覺得哎唷真是注重清潔,當一種動物的前肢腳指有抓握能力時,通常意味著牠有超乎人預期的行為。靠近城市居住的野生浣熊學會翻倒垃圾桶覓食,晃悠到人類後院吃點狗糧、和狗打架;寵物浣熊則會開籠子,盡情的探索世界。

在台灣最有名的是隻半夜開籠子跑出來大鬧的寵物浣熊,砸壞傢俱,弄亂一切,就連天花板上的燈都被牠拔下來。而沒能痛快發洩精力的寵物浣熊,往往是住在狹小的籠子中,變成眼神呆滯只會吃,挺著過胖肚子毫無反應的怪物。若想養浣熊,誠心建議買隻拉斯卡爾大玩偶比較實際。

如果覺得介紹至此從標題到內文業配感都太重,只好再推薦諸位觀賞三麗鷗的《衝吧烈子》,至少看完這系列動畫後,你會知道小貓熊真的和浣熊長得不一樣。


浣熊前後腳有五趾,有強力的抓握能力。(Getty Images)
小貓熊偏好晨昏活動,屬樹棲型動物。(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