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分裂的方法:追隨所愛 —— 專訪插畫家 A ee mi

你們要知道,人本來分三種,男人、女人與陰陽人。……最初的人是球型的,有著圓圓的背和兩側,有四條胳膊和四條腿,有兩張一模一樣的臉孔……他們如此強壯,想要飛上天庭,造反諸神。宙斯說,我有一個辦法可以削弱人類,我建議把他們全部都劈成兩半。

柏拉圖《會飲篇》

2018 年插畫家 A ee mi 以柏拉圖《會飲篇》為靈感啟發,繪製《紅配綠》這本小誌,描寫冀盼尋求完整的孤身,不應被性別限制了愛的權利。與當時台灣同性婚姻公投議題疊合,她的畫作替許多人發聲,也獲得台灣漫畫界國家級獎項「金漫獎」的肯定。

後來《紅配綠》也成為 A ee mi 尋回完整自己的癒合指南。

〈紅配綠〉截圖,2018。(A ee mi)

我很相信直覺 

在前往美國念應用插畫研究所之前,A ee mi 只有在國小的才藝班學過抽象畫。準備升國中時,一度燃起念美術班的念頭,卻敗給制式的術科考試;大學讀工業設計與創作也僅有擦邊球的關係。當家人期待她出國留學、讀到博士再拿教職,A ee mi 卻堅持她要學插畫。懷疑的聲音四起。「他們會說,妳確定嗎?當時的內心直覺就是:我就是要去做這件事!」

相信直覺,A ee mi 也同樣承擔責任。研究所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沒有一個是她一樣的新手。「在那個階段,才真正看到自己欠缺什麼。不只是技術上的,還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情,我都沒有經驗。」失去了熟悉事物的指認,她發現原來自己有些慘白。

畢業後,跟隨學長姐的路,搬到紐約,廣投了海量的 promotion email,期待能在這座大城市裡接案維生。幸運地得到一些工作機會,甚至替《紐約時報》創作插畫。「但我後來回想,這個方法是很累的。我一直在為別人做事,但那時候我其實不清楚自己是誰,風格是什麼。如果我真的要把『我想要做什麼』釐清的話,我得要回台灣。」

一年後,A ee mi 回到台灣,接踵而來的是自我認識的撞牆期。

重新嘗試不同媒材,觀察家鄉土地的樣貌。A ee mi 從眼前所及與記憶著手,成長中西門町的霓虹、濃稠有厚度的色彩成為她的風格,童年時的玩具、卡通符號從記憶中跳出。在內容上,她開始關心生活中的議題。第一本小誌《流行刊物》就這樣誕生。她反思「快時尚」背後的代價,以夢幻卡通的風格,描繪血淋淋剝削的權力關係。

很快地,她嗅到一種很有力量的氣息:議題關懷。

從性別到政治,A ee mi 投身在沸騰潮流之中,插畫成為表述立場的道具,意見相似的人紛紛湧現相互吸附。接續繪製《性別教育》,集資完成《都會恐怖故事》等議題明確的作品。這系列作品時常以裸體、肉體被切割或人被宰制等尖銳意象,展現受害者處境,直拳打入人們不敢直視之處。

例如收錄在 CCC 創作集的〈試衣間〉把對外貌的批判推到極端恐怖,描繪一名女子購買衣服時不斷被嘲笑身材太胖,最後店員推薦給她一套完美肉胎,把原本的身體都包覆起來以達完美。從小就很瘦的 A ee mi 在被評論外表時感受到惡意,她曾在臉書上直寫要那些打量批評的人閉嘴。其他議題如黑人人權、香港政治情勢、物化女性等,都能看見 A ee mi 的征戰姿態。

久而久之,她的作品開始被歸類在議題範疇,她自己的形象也被描寫成 —— 執畫筆為武器的俠女。

「但其實在這之中,我一直在問我自己,那真的是我嗎?」

〈試衣間〉截圖,2020。(A ee mi)
〈珠寶盒〉截圖,2020。(A ee mi)

那真的是我嗎?

A ee mi 的 Facebook 自 2020 年 8 月停止更新。往回爬梳,滿布強烈抓眼的視覺與決斷的文字。她現在有點不敢看。 

「那個時期,媒體上有很多議題在發酵,身邊的大家有一股狂熱,好像我也應該要為社會做一點事 —— 我也成為那股熱潮的一個部分。我變得很憤怒。」

她觀察社群上的現象,發現當選情明朗激情結束,許多人露出馬腳。「有些人不是真的在乎某個議題。」當初為了群眾憤憤發聲,為了傳遞價值大聲疾呼,當選舉結束,話題冷卻,A ee mi 發現只剩自己站在沙灘上。

A ee mi 反思,當時的自己習慣把眼睛往外探求,「收到什麼資訊,我就要給一個很直接的反應,如果是憤怒,我就要回擊!我非常、非常急著想要去改變很多事情。」拿起武器,武裝自己,唯有這樣,才能應戰。回望空無一人的戰場,她現在認為,這些方法其實沒有真的造成改變。只是聽到更多志同道合的聲音,而想要去影響的人,無動於衷。

「所以,那個很憤怒的人,真的是我嗎?我覺得不是。那不是我的本性,我只是為了對付外在,所以做出一個戰鬥的機制。結果兩敗俱傷。」

2020 年《都會恐怖故事》募資達標, A ee mi 卻想停下了。她認真地問自己,倡議性質的作品是她接下來想要繼續的走向嗎?「我覺得,是《紅配綠》給了我答案。」這個故事也有想要抒發的議題,但它是站在一個更高的氛圍在談論愛是什麼、什麼是愛人。A ee mi 像是被過去的自己點醒,「當我再讀了一次《紅配綠》,我就領悟——那個才是我想要透過創作去帶給別人的東西。」

什麼是創作?

以前問 A ee mi 為什麼作品的顏色都會這麼鮮豔,她會說那是在西門町成長過程中留下的畫面。是,也不是。「我現在會說,這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

創作者時常被提醒要創造自己的風格、要獨特才能被看見。「我以前也有很大的執著,要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東西,要做到只有我才能做到的事。但那種感覺,都不是真的。」A ee mi 曾想,作為一個用插畫漫畫呈現議題的藝術家或許是獨一無二的自我定位。「不是真的,意思是,我不是真的比別人更加關心議題。誠實一點講,那是我的自負。」尖銳且執著地想要傳達理念、改變他人的想法,她坦承這是一種居上位的姿態。

現在她會說,創作的呈現是一種時代下的選擇。「因為現在都用軟體畫畫,跟傳統媒材不一樣,以前是你只能用你買的顏色,現在我手指亂點就超多顏色可以選啊。」當有人對她說:「我發現很多人跟妳畫得很像!」她一點也不會不開心,反而會笑著說:「對呀對呀超好的!」

「我不覺得有什麼作品只有自己才能詮釋!」不再急著要把特色塗抹在自己身上,不論是站在議題第一線的她,或是現在往內裡探去,追尋溝通療癒的她,都是一張吸色水的棉紙,滲透時代環境下的底色。

所以創作到底是什麼? A ee mi 有些正式地讀起一段美國演員伊森‧霍克(Ethan Hawke) 2020 年在 TED 頻道上分享關於創造力的談話。

「創造力是活生生的,是我們治癒彼此的方式,當我們唱著自己的歌、傾訴自己的故事,這等於是在邀請:嘿,現在你聽我說,等等換我聽你的。對話已經開啟,這是療癒開始發生的時候,我們開始見證共同的人性,當我們這麼做,好事就會發生。所以,如果你想要幫助你的家人、朋友,你就得要表達自己,你得先瞭解自己,那一點也不難,只要跟隨你的所愛 —— 這完全就是現在的我的想法。」 

A ee mi 字字清晰地唸出這段話,她為此深受感動。「我一直都在思考這件事,這段話幫我把我沒有能力說清楚的想法說了出來。」創作要跟隨所愛,而不是憤怒。

喵喵與藍狗 

全體人類,男人跟女人,幸福的路只有一條,就是去實現愛。

柏拉圖《會飲篇》

當親近友人相繼被診斷有身心問題,更踏實了她回歸創作是幫助他人的初心。「對,想要療癒自己和別人,是我內心的想法,那我就需要從這個方向去表達。」不再聚焦容易被二元劃分的議題,A ee mi 希望創作能帶來對話,把對立癒合成圓。

蜜蜂、毛毛蟲、大便頭人、冰淇淋頭人……愈來愈多奇幻生物出現在作品中,它們直接地坦露情緒:不想出生於世的小花、快樂不起來的蝴蝶、帶著面具過活的蟲,觀者紛紛投射自我,發現 —— 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我一直喜歡用對話的方式傳達故事,這種形式需要角色。我先讓各種奇怪的角色自由地跑出來,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喵喵與藍狗的誕生也是意料之外。當時 A ee mi 跟荒花書店合作,決定要辦展覽同時開發周邊商品。結果一隻有貓臉的蟲引發眾愛。「喵喵遲遲無法羽化成蝶,多愁善感,對生命充滿疑問,一直在自我懷疑。但其實它又是有能力跟智慧去度過這些的。只是需要別人跟它對話,去釐清想法。」懶洋洋的藍狗因此誕生。

簡短的對話,沒有說教與大道理,高敏感喵喵和孤僻藍狗互相傾訴:對生存意義的懷疑、比不上別人的疲累、是否值得被愛的質疑、害怕失去的恐懼……把每個人都有的、日常不輕易容許坦露的情緒端出來討論。

A ee mi 說起喵喵和藍狗,像在訴說親密朋友的事。我忍不住問:「不會喵喵和藍狗都是妳吧?」A ee mi 笑著承認:「它們大都是我跟我自己的內心對話。」

喵喵是她內心的疑問,當疑惑有比較契合回應的思考方式時,藍狗就會現身。它們是 A ee mi 的不同狀態,「我也會有很多懷疑的時候,也會有像藍狗可以回答、不對,應該說是『回應』他人的時候。」A ee mi 刻意避免説「答案」,「我會說那是貼近內在的過程,沒有絕對的答案。」

轉變後的 A ee mi 並不是出世地逃避社會議題,她選擇不再擔任外界資訊的傳遞者、發言人,以不被煽動情緒的方式說故事,用更溫柔的姿態堅持信念。如在喵喵與藍狗系列中,角色英譯中的代名詞都是使用 it 或 they,「這是我有意識的選擇,在我的作品中,無論是喵喵、藍狗或其他,我都希望能保留他們性別的不定性、流動性。」

創作者跟作品並進,不再固著某種形象,相信自己的心與作品都是流動的。「對現在的我來說,創造就是誠實地把我最想講的事情說出來,說出來就是在跟世界連結,有了連結,你就能跟他人彼此治癒。」

下一步要做什麼?A ee mi 説她想了好久,然後決定不想,「我練習不要設定目標,那會讓想做的事情變成壓力,就順其自然……」有意識地懶洋洋,這很像是藍狗。畢竟偶像伊森‧霍克說:「其實並不存在著所謂的道路,所有的道路都是開始走了才出現的。」走了才會知道,只要記得追隨所愛就好。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