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之後——《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
石黑一雄
商周出版
NTD $300
平裝 / 352 頁

幼年移居英國的日裔作家石黑一雄於 2017 年贏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的 2005 年作品《別讓我走》剛好是本採取了科幻手法的文學作品。顯然這本書受到兩個領域的肯定——它入選《時代雜誌》1923 至 2005 年百大英語小說榜,並入圍了英國科幻小說界重要的亞瑟·克拉克科幻獎。不過它真正引起(台灣讀者)注目的理由,大概還是因為拍成了電影跟日劇吧!

在這本書裡,身為器官捐贈者看護員的主角凱西回顧她十多年前在「海爾森」的少女時光;乍聽之下,海爾森像是某種英國寄宿學校,但讀者很快得知這是間有點特殊的學校,學生們早就預期自己出社會後得當器官捐贈人,學校裡也不教導他們太多關於外界的事。不久我們更發現,學生們早就知道自己是世上某人的複製人,只是對複製的技術一概不知、也不曉得自己為何承受這種待遇。無獨有偶,麥可貝的電影《絕地再生》也在 2005 年上映,講述被隔離生活、注定當器官捐贈體的複製人如何逃出去爭取人生,由兩個當年的確很像實驗室生化人的演員飾演。

這本書唯一的科幻點,在於能完整複製一個人的技術,以及願意採行這種技術來延長人類壽命而形成的平行時空。不過,石黑一雄特意不把重心放在這部分,而是透過凱西和海爾森的同窗好友露西、湯姆的關係來微妙描繪;整本書有如淡淡的回憶錄,描寫他們的成長、互動過程和對彼此的觀感。

有趣的東西就在小細節裡緩緩浮現——比如,學校老師暨「監護人」鼓勵他們創作藝術,也有人會過來把一些作品帶走,可是離開學校後,似乎根本沒人在乎這些東西。或者,老師不經意講了一些同情學生的話,甚至說要他們創作藝術的目的是想看他們有沒有靈魂。一直到書的最末,我們才會稍微得到證實:海爾森其實是個試圖賦予「非人」更多人性的努力,對世人證明複製人也是真實的人,只可惜終究不被世人接受。

於是我們瞭解到這本看似平淡的書是個令人惆悵的悲劇,因為主角們一直被動地接受自己的人生;搞懂露西為何總是拒絕回憶海爾森的細節,並幻想自己能像正常人待在光鮮亮麗的辦公室。海爾森裡流傳的各種傳說,很多終究是學生們的一廂情願。正如石黑一雄在訪談暗示的,學生們形同奴隸,但曉得自己人生非常有限,所以當下的情感對他們更為重要。(此外石黑一雄說,他的父母特意對他隱瞞二戰的事,他很晚才意識到家鄉長崎遭原子彈轟炸的嚴重性;或許他同樣想在書中捕捉這種脫節感。)

回到科幻議題,現今複製動物的技術已經存在(美國知名歌手芭芭拉·史翠珊就承認把她過世的愛犬複製了不是一隻,而是兩隻狗)。可是我們什麼時候得面對科技跨過人類道德界線的衝擊呢? 

有很多科幻作品用其他方式探討延壽科技的社會層面。筆者就翻譯過一套《永生宣言》的青少年小說──在永生青春藥發明後,為避免人口負擔,社會採行一胎化政策,多餘的孩子會送到類似寄宿學校/孤兒院的地方,將來某個時候便會被「採收」幹細胞來製作永生藥。只可惜這套書正如許多青少年小說,將問題簡化為青少年與邪惡愚蠢大人的戰爭。筆者的短篇集譯作《六號抽水站》中有篇〈人口特勤隊〉也有很類似的主題,唯獨主角成了負責「處決」非法多餘嬰兒的警察。

至於尚在人世的老科幻大師拉瑞·尼文(Larry Niven),他寫過一系列稱為「平地者」(Flatlander,意指地球人)的短篇,主角吉爾伯特‧漢米爾頓(Gilbert Hamilton)是聯合國的器官走私緝查員;由於器官移植治療實在太盛行,非法採收跟走私器官的事極為猖獗。(不過,這系列被寫成科幻推理故事就是了。)至於在他著名的《環狀世界》太空歌劇小說開頭,主角已經活到人生了無意義,在 200 歲生日那天繞著星球往西跑、枉然想讓自己在時鐘裡停留在過去。或許,活到這麼久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