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經歷這個世界——專訪漫畫家 安娜・海菲施

2020年獲得最佳德國漫畫家獎的漫畫家安娜・海菲施在她的第一本漫畫書《Von Spatz》裡頭,將華特・迪士尼描繪成一隻鳥、插畫家托米・溫格爾(Tomi Ungerer)化身一隻老鼠,漫畫家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則是一隻貓,但沒有誰是誰的晚餐,他們都待在有畫廊、工作室、熱狗攤與企鵝泳池的復健中心,因為作為藝術家,他們身心俱疲。

海菲施著眼於一名藝術家對創作的狂熱和隨之承受的磨難,並將這些問題放在20世紀最為著名的三名藝術家身上,時空錯置的情節帶出本書的荒誕滑稽,也帶出海菲施對三人的喜愛、對動畫與插畫的致敬,愉悅又溫暖人心。

《Von Spatz》出版不久後,海菲施開始於網路媒體VICE上連載漫畫《The Artist》,並於之後集結出版,這回主角是一名神經質半鵝半鶴藝術家,在紐約畫廊裡過著波希米亞式的生活,枯竭的靈感、為社交而社交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許多年輕人或許對這位自命不凡的藝術家試圖在藝術上獲得「成功」時的無助與不幸感到熟悉——這個內心世界裡的成功是短暫的,卻也是荒謬的,即使不存在也無所不在。

Von Spatz。©Anna Haifisch
Von Spatz。©Anna Haifisch

interview with Anna Haifisch

成為漫畫家的契機是?

我一直都喜歡畫畫,但我小時候不知道成為藝術家也能是志向。14歲那年,我去了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開放參觀的空間,看到巨大的印刷工作坊,裡面有學生在創作,那看起來像天堂。我害羞地站在角落裡,看著一切,心想:「我也想這樣做。」

你從何時開始接觸漫畫?漫畫如何影響你跟你的作品?

我長大的過程中看了很多公立圖書館的法語漫畫(Franco-Belgian)。我看了很多遍《阿斯泰利克斯歷險記》(Asterix)、《幸運的路克》(Lucky Luke)和《藍色小精靈》。年紀稍長後,我發現了茱莉・杜契特(Julie Doucet)、丹尼爾・克勞斯(Daniel Clowes)、克里斯托弗・布萊恩(Christophe Blain),和路易斯・特隆德海姆(Lewis Trondheim),他們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宇宙的大門。我很喜歡這些藝術家瘋狂又逗趣的繪畫方式和敘事技巧,他們的作品非常容易理解,所以我也一直希望我創作的漫畫能平易近人。

從你開始創作至今,最迷人和最厭煩的事分別為何?

我喜歡文字和圖畫的結合,兩者對我來說缺一不可,所以漫畫對我來說是完美的媒介。不過重複的繪製過程有點乏味無趣,一遍又一遍地畫同樣的東西會讓人感到厭煩。

你曾說過在鐵幕落下的那段時期,美國文化很吸引你,隨著時間過去,你看待美國文化的方式有什麼改變?

我還是對美國的獨立漫畫很有興趣,也為它們著迷。歐洲在繪畫和插畫的領域有著太豐富的視覺歷史,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是一種負擔。我認為,能脫離大量到讓人有些難以消化的繪畫傳統是一種解放,因此我仍不斷地往海的另一邊尋找更多實驗性的漫畫作品。(美國漫畫)這些年來主要改變的是敘事主題,我認為它們不像以往那麼瘋狂,更具有政治性,甚至更政治正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對我來說,它變得不那麼有趣。

從《Von Spatz》中能看出,你似乎受到華特・迪士尼 、托米・溫格爾和索爾・斯坦伯格一定程度的影響。為什麼會選擇他們當主角?

我認為每個孩子都以某種形式和華特・迪士尼一起長大,你不可能避得開迪士尼的商品;溫格爾則是個非常受歡迎的兒童讀物插畫家,小時候父母常讀他的書給我聽;而斯坦伯格是我後來就讀藝術學校時才發現的漫畫家。我喜歡他們三個是因為他們的風格都極具辨識度,你總是能立刻認出他們的作品。讀完他們的傳記後,我也認為他們是很好的漫畫角色,他們都過著相當與眾不同的古怪生活。

你經常用到橘色、紫色和黃色,你怎麼發展出這種配色風格的?

我喜歡版畫,而每當我為了這種創作技巧構思畫作時,都必須在一開始就考慮到配色問題——我想盡可能使用最少的顏色,這樣最後才不會印到死。在我開始畫漫畫後,也維持著這種只挑選少數顏色的方式;我喜歡在開始畫畫之前就粗略決定顏色、格式或選紙,數位創作的無限可能性讓我感到緊張。只要看看 Photoshop 的調色板就知道了!上面有幾百萬種顏色,真是太讓人受不了了。

青蛙、大象與狗常出現在你的畫作裡,其中有什麼特別的緣由嗎?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牠們都是各有特色的動物,瘦小的灰狗當然會有些緊張和焦慮,而大象則是沉穩地在休息,我試著利用動物們天生的自然特質表現角色。

把《The Artist》的主角設定成半鶴半天鵝有任何特別的考量嗎?還是你只是很喜歡鳥類?

我只是非常喜歡鳥類(笑)。不過就像上一題提到的,我喜歡使用動物們天生的特質來說故事。鶴和天鵝是孤獨的鳥,它們有著長長的脖子,也有點脆弱。

在VICE網站上長期連載《The Artist》的難忘經驗與意外收穫?

讀者會寄電子郵件來告訴我他們的反應,有很美好的回饋,也有些糟糕至極的評語。大部分的人很同情藝術家(the artist,《The Artist》主角的名字),想煮湯給他喝、想餵飽他,實在是太可愛了。

有一個人來信指責我是反猶太主義者,我完全不明白發生什麼事,但這讓我覺得自己很糟糕。

你至今嘗試過版畫、漫畫和動畫,這些媒材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呢?版畫的經驗對你的漫畫風格有什麼影響?你還是對動畫沒什麼耐心嗎?

噢,我的天啊,動畫,哈哈哈,動畫的工作量真的太大了。花3個月只能畫出3分鐘的成品,感覺一輩子都畫不完!但是,當你親眼看到自己創造的角色第一次動起來,感覺真的非常神奇。他們好像活了起來,這讓創作者感覺像神一樣,哈哈哈。

我喜歡版畫,因為你可以在同一天看到結果,這不是很美好嗎!你用雙手創造了一些圖樣,然後它就變成鮮豔的顏色出現在紙上。畫漫畫也會花上一輩子,但最後獲得的感覺是一樣的:你看著畫完的一、兩頁,見證一切如何慢慢成長。我最喜歡漫畫的一點是它給創作者和讀者極大的自由,你可以盯著一頁15分鐘,也可以在半小時內讀完整部作品。

請推薦讀者一些在欣賞你的作品時能搭配的音樂。

比吉斯(Bee Gees)的〈I started a Joke〉、搖滾樂團 Love 的〈Alone Again Or〉,和瓊・拜亞(Joan Baez)的〈Here’s to you〉。

請為我們的讀者挑選一幅你最喜歡的作品。

我是畫家艾蜜莉・馮・沃爾芬(Amelie von Wulffen)的忠實粉絲,我也非常喜歡她的漫畫。

我很欣賞她的作品同時憂鬱陰暗又古怪滑稽。她能用一幅畫就說完一個完整的故事,她常用各種物件做出抽象的隱喻,人類和動物都是她畫中的角色。當在彈鋼琴的是個錘子,還有一個螺絲釘在唱歌,一切就變得非常搞笑。

每當我覺得沒有靈感的時候,就會看看這些畫,並想起來畫畫是如此地有趣。

對你來說,藝術家的定義是什麼?

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説:「每個人都能成為藝術家。」我很贊同這句話。成為一名藝術家是人類的終極目標。每個人都在經歷這個世界,只要一個人以視覺藝術、音樂或文字等形式找到表達的途徑,其中一定會有些藝術性產生。藝術家只不過是個過濾器,外部世界透過這個過濾器與內心世界相遇,並產出有意義、或全然無用的表達。

敏感的性格怎麼影響你的日常?你怎麼看待這項特質?

我認為保持所有感官的開放非常有用。能感覺到很多東西是一件好事,這使你成為你周圍世界的一部分,但這有時會讓人不知所措。

對你來說,藝術家要進步或取得成就,是否有必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我完全不這樣想。我認為那種想法屬於「對藝術家的迷思」這個布滿灰塵的老舊盒子。我認為受苦沒有任何屁用,受苦甚至會讓人什麼事都做不了。

在《The Artist》裡面,如果藝術家躲起來,只要放一碗香果圈麥片就能把它引出來,那是你最喜歡的麥片嗎?身為一個藝術家,或生而為人,脆弱易感(vulnerability)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噢,對,香果圈早餐麥片⋯⋯我認為它是漫畫角色的完美食物。它們色彩鮮豔又非常幼稚,對一隻悲傷的鳥來說,這是最好的食物。

藝術家這個角色沒有任何防禦機制,他對任何事物都有憐憫之心,這使他非常脆弱易感,但也讓人很能感同身受。我認為脆弱意味著我們願意讓別人進入心房,並能夠瞭解彼此,無論是在漫畫還是現實生活中。

你目前有進行中的創作嗎?有沒有任何漫畫相關的新計畫?

我正在為法國獨立出版團隊 LAGON REVUE 創作一部短篇漫畫,並預計舉辦兩場展覽。在年底,我想開始創作我的第一本兒童繪本。今年有點混亂,哈哈哈。

最後,有什麼我們沒能提到,但你想要分享的事情呢?

感謝你們邀請我!能夠向台灣讀者介紹作品,我感到非常榮幸。

我也想向台灣獨立印刷出版社 nos:books 厲害的藝術家倪和孜(Son Ni)和智海致敬,不管你們現在在台北還是其他地方!

The Mouse Glass。©Anna Haifisch
The Mouse Glass。©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in Bed,2016。©Anna Haifisch
The Artist,2016:「如果你隱隱聞到羽毛的氣味/或是房間裡的貓咪/那是藝術家在你的橡木櫃後面找了避風港/一小碗的/香果圈麥片就能把它引出來/耐心一點。」©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About Curators,2016:「這太真實了!」/「超超超當代。」©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Success,2016。©Anna Haifisch
Dogs,2018:「這是我一直渴望的生活。」©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02,2018。©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Songs to the Feather,2021。©Anna Haifisch
The Artist Snoopy,2016。©Anna Haifisch

Anna Haifisch
安娜・海菲施

藝術家、漫畫家和插畫家。1986年生於德國萊比錫。2004年到2011年,在萊比錫視覺藝術學院(Hochschule für Grafik und Buchkunst Leipzig,簡稱 HGB)專攻版畫和插畫繪製,並在紐約擔任版畫師。2013年共同創辦了「萊比錫百萬富翁俱樂部」(The Millionaires Club Leipzig)漫畫節。2020年獲得德國著名漫畫獎馬克斯和莫里茨獎(Max-und-Moritz-Preis)的最佳德國漫畫家獎。

©Matthew James-Wilson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