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屑爐研究

多年前移居北海岸,找材料時認識一家板模工廠,他們的工作是製材,生產建築用的板模。工廠有一大片空地堆放從日本進口的整顆杉木,將樹木剖開切成一塊塊的木板,最後釘成建築工地常見的板模。這行業很少需要客人上門,都是接單生產,再用大型吊車運送到全台各處的工地。

許多人接觸木工經常是從溫潤可愛的小木作、家具、生活用品著手。我的木工啟蒙發生在有機器巨響、瀰漫鋸木屑粉塵的粗獷工廠裡,多年下來,我發現自己在這工廠的經歷類似日本以林木業為背景的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或是女主角沒那麼青春美麗的「小森食光」。

面對只接大訂單的傳統產業,像是鐵料大盤、板模工廠、只有水電師傅會去的水電行,我這種什麼都不會的……藝術家(他們後來覺得我的行徑很詭異,根本不是他們熟悉的人種,自然而然地以藝術家作為我的代號,我絲毫聽不出來任何褒貶的意味),被冷臉對待是應該的。但這間板模工廠,打從我第一天突然闖進去就被當作朋友,摸他們的狗、有問必答,直接讓生產線機器停下來看我到底要什麼。

工廠裡的樹幹大致是圓柱狀,板模的板子是厚度大約 1.8 公分的長條型,製材過程會產生許多不規則細長木條,各種切、剖、修邊的器具都會產生木屑,木屑透過集塵抽風機集中到大型太空包(超大型的袋狀容器,不知道跟太空有什麼關係),大包的一袋約有一噸重。大量的木屑對工廠來說是廢棄物,理論上可賣給下游工廠加工或作為種香菇的基質,但可能這些產業鍊距離工廠太遠,這間板模工廠的作風才會很海派,有人需要即可免費自取,曾經遇到附近養馬的農場工作人員為了木屑開農用車來,工廠便出動吊車幫忙運上車,再目送他搖搖晃晃地載著太空包離開。

對容易取得大量木屑的地方來說,長年目睹大量木屑,不做點事情實在可惜。這些木屑皆來自乾燥的木材,比起去海邊撿漂流木、自己疏伐樹林把柴放乾,省下非常多的時間與力氣。

對台灣人來說,燒木屑應該很陌生,它的原理大致是點火產生可燃氣體,引導空氣進入燃燒室產生火焰,這簡單的原理跟煙囪效應、二次燃燒有關,主要目的是提供適當比例的空氣達到完全燃燒,用白話文解釋就是有火在燒、沒什麼白煙。

進氣與排氣不順暢的時候會產生白煙,控制好許多變數之後,可以得到無煙接近完全燃燒的狀態。(攝影/陳敏佳)

我這陣子終於動手製作「木屑爐」,就是一種利用木屑當燃料,可以長時間燃燒不需要照顧的火爐,依目前拿來測試的「豆花桶」,容量將近 20 公升,填滿木屑可持續噴火三小時,高溫餘熱至少持續一小時,這種續航力對柴爐來說是天文數字。就像家裡的瓦斯爐開著中大火三小時,但是燃料費免費,試想就非常省錢。

若木屑爐研究順利,我希望它對台灣高山的山屋有幫助,至少可當作乾燥室的熱源。高山的山屋電力來源只有太陽能板,無法用電力發熱,瓦斯或其他明火熱能用人工背運非常昂貴,最好只用在緊急救難。木屑很輕,若讓登山者自行背負一公斤左右的木屑,在山屋積少成多便是很可觀的資源,取暖、燒熱水、烘乾衣物,又可用在生態廁所調節碳氮比、除臭上,平地廢棄物搖身一變高山珍貴的能源。

高效率燃燒其實容易控制,但是產生的高熱、快速消耗燃料並不適合所有的使用情境,控制火焰在中小程度,穩定長時間完全燃燒才是困難所在。(攝影/陳敏佳)
學會基本鐵工技能很重要,想測試理論中的控制條件,靠著砂輪機、市售五金用品,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參數,穩定之後找工廠量產就不是難事了。(攝影/陳敏佳)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