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串流音樂黑盒

依然記得那些實體與串流的論辯,只不過感覺像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 

以一個曾經的唱片產業從業者與收藏者來說,串流的確不愧其時代巨輪之名,輾殺無數為唱片投入全副身家的熱情樂迷;但若以一個樂評人來說,串流建造了夢寐以求的巨型資料庫,再也沒有「財力不夠,研究不起音樂」的藉口。如今,音樂的未來已成現在進行式,無人對於手上握有通往一切的鑰匙感到任何稀罕。實體沒死,但也稱不上好好活著,他們是被所有都市計劃與政治決策遺忘的遊民,自成一個生態系,而不再抗議。 

音樂不變,變的只是載體。若真這麼想就太天真。

美國新聞網站《QUARTZ》指出,從 2013 到 2018 年,告示牌百大單曲的平均長度,足足減少了 20 秒,原因極有可能出在串流版權費用計算方式(串流平台上歌曲版權費用計算為「計次」而非「計時」。是故,若同樣聆聽一小時,3 分鐘的歌曲能播放 20 次,4 分鐘的歌曲卻只能播放 15 次,顯然較短的歌曲,收入較有效率)。此外,情境歌單與演算法徹底改變了大眾聆聽習慣,主動探索讓位給了被動接受,也把個人品味的主權讓渡出去,最好的音樂就是最適合做某件事的音樂。以前我們「擁有」音樂,現在我們「體驗」有音樂的人生。這是否也影響音樂人的創作目的?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上述的變化也許僅是無傷大雅的趨勢,畢竟串流真的讓部分唱片公司重嚐賺錢的滋味。2015 年起,全球錄音音樂(Recorded Music)產值穩定成長,在實體與數位下載持續雪崩的絕境裡,靠的正是串流撐起一片天。可令人玩味的是,串流龍頭 Spotify 創立至今,整整 10 年,始終未能擺脫虧損,所獲得的投資額卻屢屢翻倍。

這項新秩序似乎註定建立在不穩定上,音樂存在的意義即成為投資標的,串流的任務就是無止境地幫未來畫藍圖。科技創投的世界裡,行銷與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產品的真實面貌反而模糊不清,「平台」一詞往往是卸責話術。一如 Uber 宣稱自己經營的不是運輸,而是共享經濟;Spotify 把內容賣給使用者、把使用者資料賣給廣告商,搞的正是媒體的行當。 

如果說幾年前出版的《誰把音樂變免費》(How Music Got Free)將盜版音樂的犯罪核心歷史現場重建,那麼今年二月甫出版的《拆解 Spotify:串流音樂中的黑盒子》(Spotify Teardown: Inside the Black Box of Streaming Music,暫無中譯本)就是一針顯影劑,讓這尊從唱片業廢墟殘址升起的神祇現出真身,堪稱至今唯一一部完整探討 Spotify 的學術專書。

本書討論的不是你想的那種企業成功祕辛,而是檢視 Spotify 如何在音樂、廣告、科技、全球經濟四條軸線的歷史交會點上,意外由投機事業演化成音樂產業的終極救贖。五名研究人員耗時五年收集相關資料,訪談內部員工、分析職缺比例,甚至以介入性方法取得第一手觀察──他們以虛構的廠牌名義,發行毫無音樂性的假專輯,藉以測試 Spotify 上架的把關機制;又設計自動點聽機器人程式,挑戰 AI 人工智能演算法的能耐,種種舉動逼得 Spotify 法務部門不得不寄出信函警告。 

根據該書所述,在瑞典這個新創大國,Spotify 已晉升國家級的招牌企業,代表著一群品味獨特的中產階級新貴,掌握了相當可觀的政治影響力。由於其總部位在地形破碎、低空屋率的首都斯德哥爾摩,難以提供員工足夠的居住單位,Spotify 竟倡議提高市區房租,以便趕跑中下階層,並不惜以企業出走做為要脅,獲得不少右翼政客支持。書中也明白指出,Spotify 骨子裡與唱片公司欲除之而後快的 Napster、海盜灣(The Pirate Bay)等網站同出一源,皆誕生自對等式網路(P2P)(註)技術與免費音樂,不同的是 Spotify 成功以廣告銷售模式當掩護,還取得環球、華納、索尼的聯合授權。這三大國際唱片公司不僅是 Spotify 的大股東,也因其過往累積巨量且主流的音樂產品,實質控制了與所有串流平台議價的槓桿,無怪乎獨立廠牌藝人鮮少能從串流獲利。

幾年前流行過一則網路謎因(meme),有人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底層加上了兩個現代人的焦慮來源:Wi-Fi 與電量。我們同樣可以說,維持現代生活的基礎建設不再只是水電瓦斯,也許還要加上 Facebook、Google、甚至 Spotify。它們太過日常,日常到大家忘了背後有多少政治與商業角力、忘了這個新自由主義的網路世界每天都在重新定義責任與倫理。縱使如此,時代也不可能回頭,撇開那些黑歷史,仍有一個問題等待解答:誰的人生因為新的聆聽方式而變好了? 

恐怕不包括那些為我們創造出美好音樂的人吧。


註:對等式網路(peer-to-peer,簡稱P2P)是一種無中心伺服器、依靠用戶群(peers)交換資訊的網際網路體系。其每個用戶端都既是節點,也同時具備伺服器功能,用戶藉著系統間的直接交換,進行資訊與服務的分享。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