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測生物學:瞭解過去,預知未來

在很久、很久以後,地球上沒有人,而是各式奇形怪狀的生物……《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一書想像了人類絕跡五千萬年以後的生物樣貌。然而,這本經典著作不只是天馬行空的幻想,更影響了一代古生物學家,並在「推測生物學」上立下了重要的里程碑

1981 年,一本非凡的書出版了:《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作者是英國地質學家兼作家道格爾.狄克森(Dougal Dixon)。作為一名生長於 1980 年代的小孩,我讀著科幻小說長大,計劃征服宇宙的邪惡外星人、在地球搞破壞的綠皮膚外星人,以及戰鬥機器人互相 PK 的宇宙爭霸戰,對我來說通通跟現實世界一樣栩栩如生。《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呈現出一個以生物為主題的另類世界,讓我完全沉醉其中。

此書的前提很簡單:把現今地球上的人類都趕走,並讓演化持續進行 5,000 萬年,會演化出什麼新動物?當然,在其他人筆下,這種手法可能會產出一本閱畢即棄的鬧劇。但在狄克森筆下,一本鉅細靡遺、思慮縝密,且嚴格貫徹演化與生態學原則的書誕生了。保護色和擬態偽裝(為避免讓捕食者或是獵物看見而演化出的特徵)都是書中常見的主題;亦隨處可見趨同演化(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中,無關的生物卻演化出功能相似的器官和特徵)。他為每個「未來物種」都取了學名,且遵循著分類學家使用的慣例來命名,還以文字描述下他們的行為、和不同物種之間的互動等。吸睛的插圖、豐富的註解,宛如一名自然學家的田野調查筆記。

除了十分嚴謹之外,《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還非常有趣。在太平洋上,蝙蝠們搶先鳥兒抵達新形成的火山島,並散布各地,佔領新的生態棲位。花兒蝠(Florifacies mirabila)就是新興物種之一。牠頭形和顏色是模仿自當地花朵的外觀,而牠氣味香甜的唾液則是模仿花蜜;牠平時會坐在地上、仰起頭並張大嘴巴。無庸置疑,花兒蝠是一種食蟲動物。

道格爾‧狄克森曾於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修習地質學,他在《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之後,又出版了兩本類似的「推測生物學」書籍(完全以「假設」情況預測演化狀況的學科):1988年出版的《未來恐龍狂想曲》(The New Dinosaurs: An Alternative Evolution,暫譯),探索如果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非鳥類的恐龍沒有完全絕跡的話,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另外一本出版於 1990 年的《人類之後的人類》(Man after Man: An Anthropology of the Future,暫譯),則是推測了我們人類在接下來 500 萬年間的演化過程。

有一整個世代的演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比如我本人)被他的著作所啟發。英國出版社 Breakdown Press 前年出了新版的《人類滅絕之後的動物》,收錄狄克森撰寫的最新介紹,並換上一個新的書封,好讓年輕一代的孩子們也能陶醉於這個重要的推測生物學著作。(可惜,此書中文版在台灣已絕版,也尚未有再版計畫。)

在多數科學領域內,「推測」不僅是可以被接受的,更可說是必不可少的。古生物學家必須從化石中獲取不完整的證據,並且就像狄克森一樣,運用他們關於自然界運作的知識,才能瞭解古代的生物。在現有的物理證據之外,可以推測到什麼程度——這是研究人員(通常是古生物畫家)必須做的決定。2012 年的《每個昨日: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獨特和推測觀點》(All Yesterdays,暫譯)一書便探討了這個主題。雖然古代生物的「重建」很令人著迷,但這本書最讓我有所收穫的部分,是他們以同重建古生物的那套方法,拿現代動物的骨頭(且只用骨頭)去重建動物的外型。結果很多動物重建之後,跟真正的樣貌完全不一樣——像是狒狒,實在太不一樣,害得狒狒在我心裡的形象永遠回不去從前了。

對照比較生物的形態以及化石上的痕跡(比如腳印)確實可以告訴我們生物的某些行為,但除非我們有時光機,否則解讀這些已絕種動物的行為,就只能是推測。由於保存良好的軟質部分在多數化石中非常罕見,或是根本沒有,所以謹慎、保守的推測對於重建生物體的外觀是很重要的。但大膽的推測仍非常有趣:《每個昨日》書中,重建出來的薄板龍行為裡,有一種爭奪配偶的「甩脖子」比賽,這完全是推測來的,但也肯定會讓你思考的古代動物行為的方方面面,那些都是我們永遠無法確切知曉的事情。而且,每個研究員推測的程度各有不同,加上各自對物理證據作出的解釋,可能會導致「很有趣」的辯論——就例如近年「水生恐龍理論」的大爭論(註)。

小說家喬治‧威爾斯(HG Wells)在 1895 年著作《時間機器》中探討了人類的演化,自那時開始,推測生物學便存在至今。這門學說的力量,激發著我們的想像力,並讓我們學會透過漫長的時間來瞭解生物體,而且這份力量從不曾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弱。謹慎、有根據的推測對古生物研究來說至關重要,也但願,它會一直持續下去。

註:2012 年生物學家布萊恩‧福特(Brian J Ford)出版《恐龍太大走不了路》(Too Big to Walk,暫譯)的書,並堅稱恐龍是水生動物;另一名動物學者達倫‧奈許(Darren Naish)則反對他的觀點。兩人在 2018 年一場活動中分別闡述各自的觀點,火藥味十足,也引發社群媒體上#FordvNaish(福特vs達倫)成為熱門話題。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