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壁

台灣山區道路有一種很常見的封路原因 —— 崩塌。若是汽車雙向通行的公路,需要大費周章修復堅固的兩線車道,路面品質要讓多數車輛可行駛,不論是鋪設道路、崩塌面護坡工程,或是興建明隧道,在地質鬆軟的地區來說都是大工程。例如南橫公路因莫拉克風災中斷十幾年,至今尚未完全開放。

兩、三年前因為工作要巡查能高越嶺東段,那是一條封路已久、台電維護設備使用的單線道路,我與一位嚮導憑著記憶與不可靠的資訊評估,最後決定開車到最後崩塌點,改騎登山車進入,理論上應該可以繼續前推到很久以前汽車可達的終點。

結果很慘。以為扛車走過第一個崩壁之後就可以快樂的單車旅行,其實既然有第一個崩壁,就會有接下來數不完的各種崩塌,正在流水落石的、隧道崩到折斷變形的、簡單的、玩命的……我們竟然傻傻扛車很久之後才驚覺,為什麼不把登山車丟路邊輕鬆走路就好?扛車通過困難地形又累又危險。

這個連續崩壁之旅也算是個不錯的懼高症訓練班,接二連三面對暴露的斷崖,前面的會怕,後來都可以用理智說服大腦不要啟動害怕這個反應。像是「摔下去只是輕傷沒關係的」、「其實有一條踏點清晰的路線」、「這個如果摔了也不會感到痛苦就升天」,所以都不用怕!專心走穩就好。

最近再次因為工作來到能高越嶺的西段,這段是坡度平緩的登山大眾路線,一直都有工程人員修復崩塌地形,用小怪手整出農用搬運車可通行的道路品質,徒步通行時有一種身處危險地形又很安全的暢快感。經過時又想起之前通過大量崩壁的回憶,不斷想像各種失足會發生的代價是什麼。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