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日常的市街納入眼簾——丸龜市豬熊弦一郎美術館

這座 1991 年落成的美術館,存放超過約 2 萬件 70 年代當代藝術大師豬熊弦一郎先生的作品,同時也是為丸龜街町注入新興活力的象徵。


乘著南風號列車,從瀨戶大橋上橫越總是雲霧繚繞的瀨戶內海、進入四國島境後到達的丸龜街町,自古來就是前往琴平金刀比羅宮的要道。走出丸龜車站、坐落在車站西側的箱型建築,便是由以現代主義建築知名的日本建築家谷口吉生所設計的豬熊弦一郎現代美術館(Marugame Genichiro-Inokuma Museum,簡稱為MIMOCA)。

以丸龜出身的當代藝術家豬熊弦一郎為名的這座美術館,並非僅是一座單純的紀念美術館。《都市住宅》雜誌總編輯植田實認為,這座美術館首先為「車站前廣場」創造了全新的場域風貌。選址在站前的豬熊弦一郎美術館,也是日本第一座嘗試在JR車站前廣場興建的美術館。一方面,它是丸龜街町再造一環的新文化設施,被期許為當地市街注入新興活力;另一方面,它是丸龜市的新面孔,向新時代開放。也因此,這座美術館並非僅僅作為一個箱型單體存在,而是與站前廣場整體一起共構設計而成。

擔任建築設計的谷口吉生自幼年便因為父親谷口吉郎的關係,與豬熊弦一郎十分相熟。豬熊弦一郎旅居紐約時,對紐約當代藝術館(MOCA)非常喜愛。谷口吉生曾經在訪談中表示,「當時只要有人來紐約,他就會帶人去 MOCA 參觀。我在紐約留學時,也被豬熊先生帶去參觀過好幾次。」實際上,後來紐約 MOCA 的增建案,也正是紐約 MOCA 的人因為看了豬熊弦一郎美術館,才指名要谷口吉生來設計。

解析MIMOCA的魅力

一走出車站,馬上可以看見右方的美術館建築。由於豬熊弦一郎希望「現代美術館並不是一個安靜的場所,希望能建造出一個持續保有動態的場所」,因而選擇在車站前廣場這個熙來攘往的空間。也因此,站前廣場的地面以寬 1.9 公尺的花崗岩、搭配上兩列寬幅共 2.9 公尺的柏油交錯鋪裝而成;同時在廣場中設有直徑 10 公尺的噴水池、正中央則有四座ㄇ字鋼製框架並排,框架上有雨瀑般的水流。這個形狀一方面象徵著日本鳥居,同時也具有重機吊架的意象,呼應著丸龜町早期的造船業歷史。

經過噴水池,繼續往美術館方向前進,便會遇到地面上排列成圈的大石堆裝置。這個裝置一方面有阻擋車輛進入廣場的功能,另一方面則是對應方正的廣場型態,以柔軟的排列來創造出與美術館之間的聯結性。到了夜裡,這些石塊內部也會散發出暖黃的光線,讓夜間的廣場露出與白天截然不同的表情。

美術館的正向立面朝著廣場方向打開,一個矩形的大門框中有著大幅留白的壁畫,筆觸質樸如孩童一般。壁畫前以三件豬熊弦一郎的大型雕刻作品,作為迎接來客的美術館前廣場。

谷口吉生認為最終決定建築好壞的,是比例、光線與素材,以及尺度與質感等基本元素。而 MIMOCA 就是他嘗試以門面樣式與柱列為基本,以比例、光、素材等變化來構成的設計。

「首先以站前廣場的尺度為基礎,考慮正面門框的比例。」在門框中間以白色石頭質感構成的壁面、搭配上迎著天窗落下天光的大階梯構成正面的基本樣貌。而與之相對的美術館入口則顯得小而精巧。如此構成的立面,谷口吉生認為,「是因為建築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容器,從外部空間導引入內、將人們邀請入門的大門框,對讓人們與藝術相會、人與人彼此相遇的美術館來說是一個有效的型態。」

留白給藝術品進駐

而正立面上的壁畫以如孩童般的拙稚畫成的壁畫,是為了表現「當代藝術其實就是近在身邊的日常事物之一」這一開館精神。這是將豬熊弦一郎的原畫以照片放大到實際壁面大小後,再由他本人親自以大型繪筆畫出而成。原本原稿中據說也還包含了裸體等題材的畫作,但顧及到美術館位於站前的公共性,因此後來選擇以豬熊弦一郎經常使用的 OX 符號為紋樣畫成的圖案。這個壁畫也象徵著藝術與人、與都市相遇的精神。

壁畫旁直線朝上的大階梯、以及隱身在壁畫後的美術館入口,形成美術館洄游路線的基本起點:從階梯逕自往上,跟著天光能直接來到三樓的咖啡廳與廣場;而從美術館入口折入,則進入美術館大廳。

走過刻意壓低天花板的大廳後、進入往展場的階梯,馬上能感受到從天頂的柔和光線帶來的開放感與空間的流動性。而在階梯起點旁迎著人們的,是豬熊弦一郎以自己幼時溺水時的記憶所創作的圓筒狀物件。在美術館空間中感受到的光線帶著暈染的質感,像是漂浮在空中、帶著流動的呼吸感。純白一致的天花板、階梯、牆面與地板合而為一,構成了內部空間的一體性。

谷口吉生在談及內部空間的純粹性時這麼提到:「美術館是一種直到藝術品進駐後才完成的建築空間。因此在內部空間需要大量的留白。」同時,也因為豬熊弦一郎曾經提到:「希望這座美術館能夠創造出大尺度的空間感受,並且有很好的光線」,因此整座美術館儘管在材料使用上並不特別,但幾乎都以大尺寸作為基本設定——如鋁板就採用了比平常一倍大的尺寸。

生活即是當代藝術

儘管玻璃也希望可以使用盡可能大的尺寸,但是古口吉生在採訪中提到,在當時,若厚度達到 15 或 20 毫米時,玻璃的顏色就會偏青、同時當時的博物館特用的玻璃價格也很高。為此,當時特地從美國購入了有足夠的厚度、但又不顯青、性質與博物館專用玻璃等級相當、但價格則接近一般玻璃的玻璃材料。

美術館二樓展示間環繞著天井構成迴廊動線,二樓的豬熊弦一郎作品常設展示空間中,天花板以內藏照明的方式透光,既延續了一樓的柔軟光感、卻又帶來不同的空間質地,整個空間既安定又靜謐。沿著內部階梯登上三樓,則是企劃展示室。企劃展示室通往連接一樓的電梯間,則是以鋼材為結構的透明廊道;走出企劃展示室抬頭,則是一橫列開口將遠山含入視野。

而從一樓直通三樓的大階梯,則是美術館中表情最豐富的空間。隨著階梯往上,不同時刻、不同季節的天光在階梯上構成不同的光影變化,上到三樓的瀑布廣場便能將天空一覽無遺;登上三樓後,黑色御影石壁粗糙的紋理上沖刷著如瀑的水流,也讓人有著宛如深入山中見一流水瀑布之景的空間感受。

而從三樓往下走,則外部市街的景致隨著步伐、透過片段地進入眼簾。這段三層樓高度的階梯作為半戶外空間,讓美術館中也容含了日常、貫徹了將當代藝術與日常景色並置、交融的精神。 

在建築家谷口吉生與藝術家豬熊弦一郎的共同創造下,這一座既厚實又纖細、既龐大又輕盈的美術館,就這樣以簡潔而優雅的姿態從當代藝術的殿堂框架中打開,不僅邀請人們進入、也讓藝術拉進日常的邊界。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