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不堪負荷了!四項過度消耗的自然資源

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數據顯示,2020 年,人類在 8 月 22 日就用盡了 1 年份的「生態預算」。自 1970 年代開始,人口和平均需求雙雙增長,加速了地球資源消耗的速度,以致超過其再生速度 —— 每年,全球消耗的資源與製造的廢棄物,總量超過了地球可承受範圍的那天,就被稱作該年度的「地球超載日」,不僅去年是發生在 8 月 22 日仲夏,近幾年的地球超載日也全都在夏天。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經過度消耗了樹木、水和漁獲等可再生資源,而化石燃料與核能所帶來的污染、災害,更讓地球不堪負荷 ……

1 — 樹木

圖 manual_for_all

地球有 10 % 的土地被冰川冰覆蓋,另外 19 % 是貧瘠的土地(沙漠、鹽灘、海灘、沙丘或裸露的岩石等),剩下的就是適合居住的土地,而森林則占這些宜居土地的 38 %,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與中國的森林面積大小依次為全球前五名,光中國的森林面積就比 57 個台灣還大。

最近一次估算全球樹木總量是在 2015 年,約為 3.04 兆棵,但該研究也指出人類伐林速度之快,每年約有 153 億棵的樹木被砍伐;不僅如此,道路建設、氣候暖化也損壞著剩餘森林的健康 —— 自人類文明以來,地球的樹木減少了近一半(46%)。

樹木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因為它們是傢俱、紙張與書的原料,還扮演保護土壤、過濾水、控制水流、調節區域降雨的角色,更提供無數動物歇息的林蔭。你可能覺得樹木再種就好,但再生林趕不上消失的速度,生物多樣性也無法與原生林相比;且樹木製造氧氣、吸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不容小覷,持續砍伐森林將會造成溫室氣體上升,進而惡化氣候危機。此外,樹木作為綠色空間的一部分會增加人們的幸福感,研究指出,每週兩小時「劑量」的自然風光,對於促進健康十分重要。

2 — 水

圖 manual_for_all

自 1900 年以來,全球農業(包括灌溉、畜牧和水產養殖)、家庭和工業用水量增長了 6 倍,尤其在 1950 年代開始急遽攀升:印度、中國和美國分別在這三類用水上分別占據世界第一。

然而,據 2019 年的研究指出,全球有 17 個國家/地區皆面臨極為嚴重的缺水壓力,威脅著糧食供應,加劇衝突和移民問題,更會讓仰賴水資源的製造業和採礦業產生風險,其中就有 12 個位於中東和北非,耗水量極高的印度則排在第 13 名,趨近 13 億的人口和氣候變遷使旱災頻傳。這些數據在在揭示全球水資源危機,只怕「水資源徹底耗盡的日子」已不遠矣,唯有透過改善灌溉技術、減少糧食浪費和污水處理再利用等方法,才能減少缺水壓力。

同時,缺乏乾淨的水源的生命威脅或比缺水壓力來得急遽,不安全的飲用水可能會導致腹瀉、霍亂或小兒麻痺症等傳染病的發生,更會使兒童發育不良,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和環境問題之一。2017 年,有 7.8 億人無法獲得乾淨的水源,其中有 120 萬人死於不安全的飲用水,而在低收入國家,占了死亡人數的 6 %。

3 — 漁獲

圖 manual_for_all

魚類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能幫助大腦發育,含有豐富維生素以及礦物質,地球人口近逼 75 億人口,糧食不足與營養不良問題首當其衝,捕撈漁業與養殖漁業至關重要,有 88 % 的漁獲會拿來食用,剩餘的 12 % 則會作為魚餌、生質能、肥料或化妝品等產品。不只如此,目前全球有多達一成的人口以漁業維生。

2018 年,全球漁獲量達歷史新高,將近 9,640 萬噸,而中國、印尼、秘魯、印度、俄羅斯、美國與越南合計的捕撈量就佔了一半。不幸的是,這樣過度捕撈的結果,已經導致海洋生態系統:魚類數量急遽減少、繁殖增長數量下降,最終導致魚類資源枯竭。據聯合國糧農署統計,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漁場已不堪負荷,也就是說全球海洋漁業正面臨無法永續利用的危機。

但主因並不是「捕魚」,而是「非法捕魚」。許多漁船鋌而走險地採取各種可以增加捕撈的作為,包括到禁捕區域捕撈、捕撈保育類或禁止捕撈的物種、使用非法魚具、假報漁獲量的做法,促成的就是海洋資源枯竭的惡性循環。

此外是政府無意義的「漁業補貼」,讓生產成本降低,導致漁船捕撈過剩:據統計,如今漁業的捕撈能力是我們實際需求的 2.5 倍。

4 — 化石燃料

自工業革命以降,化石燃料逐漸成為全球主要的能源,如煤、石油及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現在用作全球約八成的發電與交通運輸燃料。而據台灣能源署統計,2019 年台灣發電總量中,燃氣、燃煤合計就占了 79 %。

而且,不只是燃料,舉凡食、衣、化妝品、清潔劑、藥品等都是石油與天然氣相關製品,以致於我們對這些化石燃料的依賴與日俱增。

雖說化石燃料是自然給予的資源,但我們現在使用的方式一點也不「自然」,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極為龐大:一是在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全球暖化主因。二是燃燒化石燃料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懸浮微粒(PM 2.5),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污影響著全球有 91 % 人口,且每年引發約三百萬人因相關疾病而死亡。

煤提供了地球三分之一的能源,中國是煤炭大國,其生產與消耗量在近年皆占全球約一半,其次則是印度與美國,而燃煤污染程度為化石燃料之首。

石油生產集中於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及俄羅斯。美、俄同時也是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天然氣屬於較清潔的低碳能源,對空氣造成的污染遠低於煤炭及石油。

圖 manual_for_all

尋找替代能源的路上核能安全嗎?

隨著全球暖化現象日益嚴重,世界各地政府正試圖減少使用化石燃料,尋找替代能源,而核能便宜、效率高與「眼不見為淨」的特質一度成為許多國家的首選。目前全球約有 10 % 的電力是由現存 440 座、遍及 31 國的核能反應爐提供,其中作為核能主要原料的鈾礦資源也足以維持到 2040 年的預估需求。台灣則有三座核電廠還在運作,占總發電量約 12 %。看起來,核能似乎有許多小優點 —— 但恐怕加總起來,都抵不過一個「致命」的大缺點。

歷史上有兩大觸目驚心的核災:1986 年烏克蘭的車諾比核災,與 2011 年的日本東北大地震引發的福島核災,所造成的死傷至今仍難有準確的計數,因為輻射導致的傷亡,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浮現。而鈾礦開採對中亞與非洲等地的土壤與水資源,都有可能造成難以抹滅的污染。

如同坦尚尼亞有豐富鈾礦礦產,卻沒有一座核電廠,蘭嶼島民也自 1982 年以來,長期承受著供應台灣本島核電所生之核廢料侵害健康的風險。

出於安全考量,有許多國家開始陸續關閉核電廠,走向減核之路,而台灣呢?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