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赤楊

假如你常在爬山,行經中低海拔崩塌地時可能會發現,除了一些長得快的草本植物和小灌木,有種高大的喬木長得特別好,在一片光禿禿裸露的碎石坡地上格外顯眼。仔細觀察,約一個指節大、狀似針葉樹毬果的果實散落在腳邊,抬頭看樹梢卻掛著闊葉樹的葉子,別對這特別的組合感到訝異,它是台灣山區水土保持的先驅:台灣赤楊。

台灣樺木科赤楊屬植物有兩種,除了歸化種尼泊爾赤楊外,另一種就是台灣特有的台灣赤楊了。有著對環境適應力強、耐旱、耐濕、生長快速等特性,台灣赤楊總能快其他樹木一步,搶先占據土石滑落後的破壞地形,獨占貧瘠土壤上所有的陽光,常在河谷、崩塌地與開墾地形成純林。根系強健的它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樹種,常作為山地公路兩側邊坡的行道樹。全島平地至高海拔3,000公尺山區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

赤楊的一個雌花序是由很多小雌花聚集而成,果實成熟後苞片(保護花的葉狀構造)膨大,形成鱗片狀的構造。而裸子植物沒有花、果,只有「鱗片」包覆並保護裸露的種子,乾燥時可以打開讓種子飛出。裸子植物毬果有跟赤楊果實大小相近的,像是紅檜、扁柏、台灣杉、鐵杉,可以由以下特徵辨識:單就視覺上來看,裸子植物毬果比較像堆疊起來的瓦片,整體比較不會那麼圓潤。赤楊的果實就比較細密且緊湊,整體呈橢圓球形。

而且乾掉的裸子植物毬果遇水的時候鱗片會緊閉,乾燥時會展開讓種子掉出來。赤楊就沒有這個特性。

過往泰雅族族群在林地耕種一段時間、土壤肥力逐漸降低時,便會開始種植赤楊,一段時間後土地便會恢復肥沃,同時可以縮短休耕的時間。這是因為台灣赤楊根部會與根瘤菌共生,有良好的固氮效果,是恢復地力的能手。茂密的赤楊森林還可以防止其他的雜木生長,方便日後重新開墾的功能,砍下的木材還能作為房屋建材使用。私有林地在1970年代盛行栽種椴木香菇,才開始同時種植適合香菇栽培的杜英、楓香等樹木,不再只栽植台灣赤楊作為林地使用的樹種。

台灣赤楊
學名:Alnus formosana
(Burkill ex Forbes & Hemsl.) Makino
樺木科(Betulaceae)赤楊屬(Alnus)落葉喬木,樹幹直,高可達 20 公尺。葉互生,細鋸齒緣,長約10公分。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長條垂穗狀(葇荑花序);雌花序則成短穗狀。果呈毬果狀,由整個雌花序發育而成,長約2公分,小堅果扁平,有狹翅。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