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壁上砌著南水二字,是台南水道的標誌

屹立百年的藍色水門

距離台南火車站約40分鐘車程,位於新化附近的原台南水道為國定古蹟,地幅廣闊、樹林搖曳。下了車、朝東北方望去,有一條筆直上升、好似無止盡的階梯通往淨水地區原址。

原台南水道建造於1912年,當時為提升台灣衛生環境與飲水安全,台灣總督府聘請英國顧問技師巴爾登(W.K. Bruton)與其學生濱野彌四郎進行全台水源及水質調查,爾後向總督府提出「水道分流」之策——上水道走飲水、下水道流汙水,維持水源的乾淨。

淨水地區的水源引流自曾文溪,藉水道導入濾過器室和水質檢驗室,經水質沉澱、過濾、消毒、加藥四個程序後,存放進兩個三層樓深的蓄水池。園區內的三扇藍色水門,共能儲蓄3000公噸飲用水。

濱野選擇在此地建造水廠,除了取水便利,也是輸送用水的最佳高度。位在海拔70公尺處,藉著重力讓飲水能流淌至30公里外的台南文學館(前身為台南州廳政府)依然清澈乾淨。「歷經一甲子,台南人口增長,1981年淨水地區的功能被現在位於潭頂的自來水庫取代。雖然水道停用了,不過設備都沒有壞,還能用。」導覽志工李先生說,以前做工的材質好,水庫沒出過什麼問題,例如淨水池上方的59隻通風器是用生鐵鑄造製成的,藉風力能把蓄水池裡多餘的氣體抽離,保持水質穩定。

「牆壁上砌著南水二字,是台南水道的標誌。」李先生指向後方的建築,二字的曲線柔和像水,搭著淨水地區整齊統一的巴洛克建造風格,很難體會到自己站在的位置,曾經是水利公共建設。為了配合裡頭的蝙蝠繁衍、哺育,淨水地區只有在每年的3月至11月才會敞開藍色水門讓民眾入內參觀。—EC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