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抓住聲音的 N 種手段

Creative Commons
Flickr

黑膠唱片

距今 132 年前,愛米爾‧貝利納(Emile Berliner)發明「唱盤式留聲機」,將長長的聲波一圈一圈地刻在扁平的圓盤上以重現聲音。這種可複製的聲音儲存方式讓傳遞音樂變得更加容易。最初的「蟲膠唱片」因為使用胭脂蟲的分泌物當材料而得其名,一面只能錄 3、4 分鐘的音樂;後來以 PVC 壓製的黑膠唱片將此極限延伸到 20 幾分鐘,雙面加起來差不多是一首交響曲的長度。

PVC 材質使黑膠唱片有了別於黑色的繽紛選擇,可是因為把黑膠唱片染成黑色的「碳黑」有潤滑作用、能減少唱片磨損,顏色多樣的「彩膠唱片」壽命相對較短,所以市面上仍是黑色佔多數。至於黑膠唱片的形狀就相對就沒有什麼限制,只要裡面的音軌是圓的就行,例如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1984 年發行的〈She was hot〉黑膠唱片,就是做成他們著名的吐舌 logo 形狀;理查德‧米希爾(Richard Myhill)發行了世上首張方形黑膠唱片〈It Takes Two to Tango〉;反體制樂團(Anti Flag)甚至直接把〈Bacon〉的黑膠做成一坨培根的樣子。

隨著復古熱潮再起,有些人更嘗試以特殊材質製作黑膠唱片。狂嘯斯吼樂團(Shout Out Louds)選擇用冰塊製作黑膠,呈現歌曲〈Blue Ice〉裡「愛漸漸消融」的概念;DJ Breakbot 的情歌單曲〈By Your Side〉是用真的能吃的巧克力製作,包裝也做成巧克力外盒的樣子,讓聽眾的五感徹底浸在甜蜜中。

Aaron Nieh Workshop

卡式錄音帶

卡式錄音帶(cassette tape)憑藉其輕薄好攜帶的特性,於 1970 年代左右擠下盤式錄音帶(reel-to-reel audio tape)和匣式錄音帶(8-track tape)等,成為除黑膠唱片外最流行的音樂載體。1979 年,Sony 公司發佈全球首款隨身卡帶播放器「Walkman TPS-L2」,從此開啟音樂隨身聽的時代。

卡帶運用磁帶作為儲存聲音的媒介,這些磁帶以捲為單位保存,用捲軸控制磁帶播放聲音,留有兩個孔洞方便機器和使用者加速或倒帶音檔。為保護資料,普遍會將磁帶與捲軸封裝在一層塑膠外殼內,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卡帶外貌。以前卡帶因為便宜而獲得大眾歡迎,但現代的卡帶反倒成為一種精緻、懷舊的代表,如聶永真設計的李宗盛精裝單曲〈山丘〉便以卡帶收錄原版 demo 來呼應這首歷時十年才完成的歌曲。

Getty Images
泥灘地浪人 Facebook

CD 及 MP3

CD 是 Compact Disc(雷射唱片)的縮寫。不像黑膠唱片、錄音帶是以類比技術(註1)忠實記錄原音,CD 是把連續的音波切成小段,然後將小段波形轉變成 1 或 0 的數位訊號(註2)儲存。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 CD 光滑面,會看到很多代表1的凹洞,沒有凹洞的平面處則代表 0。光碟機會以雷射光讀取這些訊號,播出接近原音的聲音。

CD 在 1980 年代推出後旋即造成轟動,成為新的商業音樂主流形式。1991 年,一群工程師發明了 MP3 —— 這是一種壓縮格式,可以判斷、捨棄 CD 音訊裡對人耳不重要的部分,把聲音檔案變小。1990 年代後期,便於傳輸的 MP3 檔案在網路世界廣為流通。

與此同時,台灣的音樂產業發展愈來愈成熟。第一屆金曲獎於 1990 年舉行,2010 年增設「最佳專輯包裝獎」(後改名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鼓勵製作專輯的設計師,也間接拓寬大眾對於專輯設計的想像。像是美秀集團專輯《電火王》炫砲尊爵版,大方附上一塊電路板要歌迷一起玩「自製樂器」;憑藉泥灘地浪人專輯《Hold That Tiger》獲金曲 30 最佳專輯裝幀設計獎的洋蔥設計,則運用台灣宮廟文化元素,將 CD 包在符咒折成的六角平安符內。

註1:「類比」顧名思義,就是將訊息(比如聲音)以對照的方式保存,有點像刻印章一樣,把聲音轉化成刻紋,每個高、低音,大、小聲都有對應的紋路和刻痕深度,每次播放就像蓋印章,紋路會複製出其中保存的訊息。

註2:「數位」則把高低音、大小聲等訊息都簡化成「是或否」的電腦指令,1 代表「是」、0 代表「否」。你也可以這麼想像:電腦將一首歌切分成好幾秒,儲存如「這秒人聲是否為 do 音」的答案,以答案下達指令,編排成一首歌、一張專輯。

翻攝自Youtube

數位音樂

2003 年,Apple 公司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推出數位媒體網路商店 iTunes Store,提供近一百萬首合法授權歌曲給使用者付費下載,讓他們一舉成為數位音樂界的領頭羊(後來還推出了 Apple Music)。

儘管隨著 Spotify 等平台興起,數位串流音樂逐漸成為主流,但是比起摸得著的實體專輯,只有數位形式的歌曲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尤其在偶像文化盛行的南韓,K-pop 專輯經常包含精美歌詞本、寫真本、小卡等豐富內容,以滿足粉絲的收藏欲望。

那麼要是結合實體專輯和數位音源呢?南韓公司 Kihno 在 2017 年推出「智能卡專輯」(KiT Album),是個大小只有 3 x 3 公分、附耳機插頭的塑膠方塊。聆聽方式很簡單,打開搭配的 APP 把智能卡專輯插到手機耳機孔,就會開始下載專輯。下載完的專輯除了歌曲以外,還包含照片、MV,還能抽掉人聲變成 KTV 模式。即使目前發行量不大,不過許多韓國大型經紀公司都有和這家公司簽約,可以期待未來有更多作品發行。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