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 年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解體,捷克和斯洛伐克一起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並以布拉格作為首都。人民為尋找「視覺性的國家定位」,產生了對新字體的需求;而當時 1920 年代歐洲興起前衛主義,影響了各國以不同的藝術形式作為視覺表現。其中,捷克斯洛伐克超現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卡爾‧泰格(Karel Teige,1900-1951)以新的字型及字體編排實驗,藉由雜誌與詩集等出版品宣揚思想,他也在 1929 至 1930 年期間任職德國包浩斯學院。
二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區域經歷多年的共產黨治理時期,受到蘇聯軍事鎮壓,「布拉格之春」民主改革未成功,但電影、文學、音樂及工藝美學持續發展。1989 年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布拉格爆發絲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革命成功,結束了共產黨一黨專政的時代,且因經濟改革與民主化進程讓捷克斯洛伐克於 1993 年正式解體,促使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獨立為兩個國家,也開始出現各種反應布拉格當時氛圍及地下文化思維的平面設計出版品。近年,隨著出版及文化事業提升人們對設計的重視,捷克及斯洛伐克設計師們前往荷蘭、法國及英國進修,新的想法也改變了捷克及斯洛伐克兩國的平面設計思維,甚至也影響了設計雙年展呈現的方式與內容。
藉著「捷克與斯洛伐克平面設計 100 年」此次於台灣展覽期間,《週刊編集》訪問布魯諾摩拉維亞畫廊平面設計策展人瑪塔‧西爾維斯特羅(Marta Sylvestrová),為我們介紹相對陌生的東歐區域平面設計的演變過程。
摩拉維亞畫廊(Moravian Gallery)從何時開始收藏平面設計作品?為什麼?
今天的摩拉維亞畫廊(Moravian Gallery)由五棟歷史建築組成,應用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Applied Arts)是其一。建於 1873 年的應用藝術博物館,前身是由布魯諾商會比照維也納應用藝術博物館,所興設的摩拉維亞藝術與工藝博物館(Moravian Museum of Arts and Crafs)。
這座新博物館的創立宗旨,是藉由收藏並展示古代及當代的藝術和文物,教育摩拉維亞的大眾其工業高度發展下的進程、成果和質量。它很早便成為奧匈帝國的重要機構,它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捷克領土內藝術與文物博物館的第一把交椅。捷克領土包含波西米亞(Bohemia)、摩拉維亞,也曾包含斯洛伐克,斯洛伐克曾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直到 1918 年哈普斯堡王朝被推翻。
我們現在正慶祝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獨立紀念日,此次稱作「捷克與斯洛伐克平面設計 100 年」的展覽也是慶祝的一部分。
1905 年,布爾諾藝術與工藝博物館(原為摩拉維亞貿易博物館)時任館長的茱莉奧斯‧萊青(Julius Leisching),策劃了知名的藝術廣告展(Exhibition of Artistic Advertising),當時博物館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作品,這批作品從那時起便作為博物館典藏保存至今。當時展出世界知名大師,如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謝勒(Jules Chéret)、羅拉(Alfred Roller)、慕夏(Alfons Mucha)等人所繪的經典「新藝術海報」(art nouveau poster)。
這檔展覽後來成為布魯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的原形,1963 年摩拉維亞畫廊的藝術家及設計師揚‧拉伊利赫一世(Jan Rajlich senior)與畫廊總監、藝術史家耶里‧胡西奇卡(Jiří Hlušička)舉辦了雙年展。
捷克布魯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是如何開始的?
第一年的布魯諾國際平面設計雙年展(以下簡稱布魯諾雙年展),其立意是作為一個計畫,希望涵納當時存在的所有平面設計形式。策展人將其區分為三類:海報藝術、廣告、企業形象;編排藝術:插畫、排版、書籍、雜誌,及報紙的字體設計;展覽設計。各主題以六年一次的頻率出現。雖然 1964 年第一屆布魯諾雙年展仍以國內展覽為定位,1966 年第二屆布魯諾雙年展便是國際書本設計與插畫展,而第三屆是國際展覽設計展。
即使舉辦得成功,展覽策畫卻變得非常複雜,大多都是在呈現重要、具影響力的世界博覽會的攝影作品,僅有少數原創設計和藝術品。1970 年開始,策畫者決定只採用兩個主題,以 4 年為一個循環。
2012 年摩拉維亞畫廊為雙年展聘用的外部策展人佩須科(Radim Peško)、亞當‧賽利納(Adam Celizna)和亞當‧瑪哈杰(Adam Macháček),決定揚棄這種雙主題交替的系統,他們將兩者融合,成為一個事件,不以主題區別作品。
2014 年,布魯諾雙年展改名為「布魯諾雙年展:平面設計教育與學校」(Brno Biennial on Graphic Design Educations and Schools),同時也被稱作所謂的「學生雙年展」,而 2016 年同樣由佩須科等人策劃的布魯諾雙年展則以「平面設計關鍵字」為基礎。
2018 年布魯諾雙年展由策展團隊 OKOLO 策畫,藝評家亞當‧史鐵其(Adam Štěch)領軍,他們囊括了動畫設計及平面與產品設計師的合作作品為新項目。
您認為東歐地區的平面視覺藝術與其他地區最大的差別在哪裡?我們可以從何處發現?
從 19 世紀末至今,東歐的平面設計一直有著長久的傳統。慕夏便是新藝術運動海報與廣告大師中,全球公認的著名人物。而另一個捷克設計師拉迪斯拉夫‧蘇特納(Ladislav Sutnar)不僅是捷克現代藝術主義的代表人物,在他移民美國後,對美國戰後設計思潮也產生巨大影響。(蘇特納的猶太國籍是他決定從 1939 年起留在紐約的原因,1939 年 3 月 15 日,納粹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
此外,兩位重要設計師卡爾‧泰格(Karel Teige)和茲德納克‧羅斯曼(Zdeněk Rossmann),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將包浩斯(Bauhaus)概念應用在捷克視覺文化之中。從平面設計史中,我可以看出兩個主要趨勢的改變:藝術和裝飾被純淨、清晰的形式所顛覆,反之亦然。
戰爭時期的平面設計是如何流傳或被保留下來?
1948 年二月共產黨政變後,所有私人商業活動都被禁止,國家經濟被收為國有,集中在當權的共產黨手中。私人設計工作室被打散。失業的情況其實並不真的存在:每個人都必須有工作,否則就會因「寄生」於共產社會被處以監禁。
設計師們被允許被歸類於所謂的「自由腳」,但他們仍須登記於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藝術家中。他們從國營企業得到分派工作,再由捷克或斯洛伐克視覺藝術基金(Czech or Slovak Fond of Fine Arts)取得酬勞。這是一種國家對設計師的控制。所有設計作品都須經由委員會審查,委員會成員由分派工作單位的職員兼任,其中有負責檢視作品美學組成的藝術家,也有負責審視作品意識形態明晰程度的共產黨代表。
這個系統的其中一個好處是,系統推動了對於作品美學組成的追求。因此,當時商業主義的平面設計作品被更具美學價值的視覺藝術打壓,你可以從波蘭和捷克電影海報,或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繪本中品質精美的字體設計中觀察出來。
您認為平面設計持續要努力的方向為何?
現在,平面設計作品在全球化影響下,設計和藝術的新點子能夠在網路上即刻流通,在社群媒體上被討論,在電子雜誌中被分析,全球化在傳散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文化延續性、性別、年齡和移民議題,都是現今社會需要處理的重要主題,而平面設計在這些議題的解決面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代設計美學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與此同時,我們也面向數目愈來愈多的世界設計節、平面設計雙年展、設計學院、書籍雜誌,還有設計博物館。平面設計已成為現今視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字體與圖形的結合在當代視覺傳播中以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式帶給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