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的困境:科技發展的兩難

如同摩爾定律般,當前科技發展的速度,比起過去的十年、二十年都要快得多。有些人甚至認為,「奇點」(singularity)(註 1)就要來了。伴隨這種發展步調而來的,是對於科技負面後果的深深憂慮。人們希望並要求有效的預測,控制科技的發展,以便避開不如人意的結局。可惜的是,這種冀希有著難以消弭的內在矛盾。

1980 年,英國社會學家柯林葛瑞奇(David Collingridge)指出,預測科技和控制科技基本上是兩種相互違背的行動。當某個科技還沒完全成熟、廣泛應用時,我們頗有機會和能力去影響和介入它的發展,但問題在於,此時我們並不知道它會帶來什麼社會後果;相反地,當我們可以清楚猜到或者見到某個科技帶來的社會後果時,這個科技往往已經技術成熟且被大量使用,以至於我們很難再去做出任何大幅度的修改或者撤回(註 2)。

這就是所謂的「柯林葛瑞奇兩難」(Collingridge Dilemma)。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汽車。一般認定「現代汽車」的雛型大約誕生於 1885 年,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我們才意識到汽車不只污染空氣還會破壞生態(例如石虎)。現在即使再多科學證據告訴我們,必須減少開車頻率,多數人還是很難做到——為什麼?因為一個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系統早已在一百年間建立起來了。當前的道路硬體、交通號誌、甚至法律規定,不只在個體層次阻礙我們改換交通工具,在集體層次也讓一個社會或國家難以大幅度轉向其他的交通科技。

另一個例子是核能。目前想要用綠能取代核能的最困難之處,仍然是核能作為基載的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核能能夠提供比較穩定的發電,而「穩定」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為多數的電子設備都需要穩定的電壓與電流才能運作,而人類社會的運作正是建立在這些穩定運作的電器之上——我們常把這些電器視為理所當然的「背景」,難以想像一種忽然有電又忽然沒電的生活型態。當然,這不是說綠能絕對無法取代核能,而是指出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這種取代並不容易,而且需要很高的成本。

柯林葛瑞奇兩難,會因為科技的複雜程度愈來愈高,而變得益發艱鉅。原因是,一項科技的技術程度愈複雜,在創造與設計它的過程中,就會有愈多的人、事、物牽扯其中,與該科技組成一張「共存亡」的網,看起來各自獨立,實則相互依賴。當科技的網愈大,意味著要撼動或改變它的成本愈高。

前述汽車的例子中,我們很容易想到,因為太多人依賴汽車出行甚至維生,所以改變交通科技並不容易。但如果是和我們生活無關的高科技,比如說貫穿法國與瑞士邊境的「粒子加速器」呢?

這個粒子加速器的正式名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用於高能物理研究。表面上來看,與這個加速器有關工作人員,還有依賴它做實驗的研究者,整體數量一定少於開車的人。但深究起來,這個加速器關乎整個物理學領域的基礎,甚至一般大眾如何理解宇宙,而且造價及其昂貴,因此人類社會與它的連結程度實際上超過汽車。雖然粒子加速器不一定會帶來危險,但它那隨著高技術複雜度而來的龐大科技網,使得我們很難捨棄這樣的科技——即使對多數人來,好像根本用不到它。

科技發展的兩難
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曾展出「大型強子對撞機」相關資料。(Getty Images)

正如柯林葛瑞奇所言:「當改變還很容易的時候,我們難以預見何以需要改變;但當改變的需要顯而易見時,改變早已變得昂貴、困難、而且耗時。」對於科技發展來說,這是一種難以脫逃的命運,困擾著人類社會。當科技變得複雜,柯林葛瑞奇兩難也會加劇。於實際生活幾乎無關的粒子加速器尚且如此,遑論人工智慧或基因編輯這種勢必影響你我的先進技術。

我們能夠克服柯林葛瑞奇兩難嗎?該怎麼做?問題的答案,於下期分曉。


註 1:奇點原指時空中不適用物理定律的一個點,存在於黑洞中心。後用於形容科技發展可能極速進步的轉捩點,近期則被用以指稱未來人工智慧能創造出更勝自身的超人工智慧。

註 2:作者註,Collingridge D, ( 1980 ) .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 Milton Keynes,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文 洪靖/社技哲學部落格站長、荷蘭 University of Twente 技術哲學博士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