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具體是從哪個時間點開始, 在 Instagram 上分趾鞋(Tabi Boots)出現的頻率愈來愈高,分趾鞋在 Maison Margiela 於 1989 年的春夏首秀誕生之初,曾被視為怪異的設計,但它經得起長久的審美考驗。不僅在最近 30 年間從女鞋發展到了男鞋,還被 Nike 等運動品牌多次借鑒,讓「腳趾拉拉筋」成為了一個極具個性的設計流派。不過,對於第一次看到它的人來說,最大的疑惑仍是:這樣穿著它難道不難受嗎?但翻開分趾鞋歷史故事時,才發現原來這鞋款是如此具有意義。
曾有人說分趾鞋最早起源於唐朝,而今天普遍可以回溯至 15 世紀,當時棉花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人為了方便穿著木屐才製作了能讓腳趾分開的襪子,這種分趾襪稱作足袋(Tabi)。分趾襪誕生之初,竟只是木屐的配角。
隨著在分趾襪日本日漸普及,坊間也出現了一些穿著上的規矩:不同身分的人、在不同場合需要穿著不同顏色的分趾襪。好比上流階層的人穿紫色和金色,平民只穿藍色,武士則可穿著除了紫色與金色之外的任何顏色。此外,白色的分趾襪通常用於婚禮和茶道,印花的分趾襪只有歌舞伎可穿。
然而,這種襪子何時在西方出現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在20世紀初,隨著橡膠大量生產,膠製鞋底變得愈來愈普及,這也間接導致地下足袋(jika-tabi)的出現,字面上解釋為直接觸碰地面的分趾鞋。地下足袋的雛形可追溯到二戰前夕,但它真正被西方市場認識,則是 1951 年日本長跑選手田中茂樹贏得波士頓馬拉松之後。他當時正是穿了 Onitsuka 製造的分趾跑鞋,而這家日本鞋製造商其實就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詳的 ASICS。儘管分趾跑鞋在運動圈曾有過一波熱潮,但僅是曇花一現,十之八九在於分趾鞋實在長得有點奇怪。
雖然分趾設計已經在日本文化舞台上走了足足幾個世紀,但大部分人仍然無法在心理層面上充分接受它的外型。不過在 1980 年代,這樣奇怪的設計卻深深打動了比利時時裝設計師馬丁·馬吉拉(Martin Margiela), 曾在Jean Paul Gaultier工作過的他,希望可以做出一種鞋款擁有「赤腳的錯覺」。最初給鞋匠們提交草圖時,沒有人願意接下這艱難的工作,因為對傳統製鞋工坊來說,分趾鞋是過於極端的高難度設計,直到他遇見了願意接下這份挑戰的義大利製鞋工匠扎嘉托(Zagato)。馬吉拉個人品牌 Maison Margiela 極具標誌性的單品——分趾靴因此誕生。在 1989 年的 Maison Margiela 首場發布會上(當時品牌仍是舊名 Maison Martin Margiela),馬吉拉為了讓現場看秀的人們注意到這雙鞋,刻意把鞋底浸在紅色油漆裡,隨著女模走上伸展台,身後一連串血紅的腳印留在白布上,給眾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1989 年秋冬系列,也就是 Maison Margiela 第二場發布會,這條留有紅色腳印的白布再度出現秀場上,此時它已成為了秀場設計中的一部分。
儘管馬吉拉後來憑藉解構設計手法聞名於時裝界,但分趾靴卻被視為 Maison Margiela 極具標誌性的重要單品,直到今天,你仍然可從 Maison Margiela 秀場上看到分趾鞋的身影。長時間以來分趾靴只有女款,自從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加入 Maison Margiela 以後,品牌總算在 2018 年也首度推出了男款分趾靴,除了最經典的短靴款式外,近期還推出了帆布鞋款,儼然已經做好了從小眾走向大眾市場的準備。
馬吉拉曾說分趾靴是他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標記,而且從未被抄襲。不過這句話在現在早就失效了,從 Prada、Thom Browne 到 Vetements,分趾鞋款正迎來前所未有的人氣巔峰,網路上甚至流傳了一份 Maison Margiela 分趾靴真品和 A 貨的鑑別攻略。畢竟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新奇的事物遠比美麗的事物更能吸引關注;真正穿著分趾靴的人並不在乎一般路人怎麼看,而這,就是分開腳趾的力量。這份力量不僅改變了小眾流行的規則與套路,也進一步改變了分趾鞋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