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為何許多人對如今的世界感到如此憂鬱?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新聞永遠報導殘酷的事件,焦點總是放在對立、災難、對抗與指責?《衛報》記者行遍全球,尋找開路先鋒、無名英雄、可行的概念、可能成功的想法,以及可能已經到來的創新,試圖提供紛亂世界一劑解藥,證明人類仍有希望——這次,他們到訪身處資訊大戰前線的芬蘭。在這裡,從小學生開始,每一位國民都要學習如何一眼識破不實訊息
媒體識讀從小學開始,
各科目都可以加入
教育家卡利‧契夫南(Kari Kivinen)說,媒體識讀教育可以從年紀很小的孩子開始,老實說,本來就該從小開始:「童話故事很有用。舉例來說,總是以花言巧語欺騙其他動物的狡猾狐狸,用它來形容某種類型的政客,這比喻還不賴,是吧?」
全球民主國家看似都遭受一波勢不可擋的假資訊攻防戰,近期被評為最擅長阻擋假新聞的歐洲國家——芬蘭——面對這場資訊大戰毫不鬆懈,從小學階段便開始教育孩童。
在中學,例如位於首都赫爾辛基、契夫南擔任校長的國立學校裡,多平台資訊素養、深厚批判性思考,早已在芬蘭 2016 年推出的全國課程中成為跨學科核心元素。
在數學課中,契夫南的學生會學到用統計數據說謊是多麽容易的事。在美術課上,他們看見一張圖像的意義能怎麼被操縱、被扭曲。在歷史課,他們分析知名的政治宣傳手法,而國文(芬蘭文)老師則和學生一起研究文字會如何被用來混淆、誤導與欺騙大眾。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積極、負責的國民與選民,」契夫南說。「批判性思考、實事求是、解讀與分析來自各個管道的所有資訊,這個能力是重要關鍵。我們將這種能力的培養,納為各學科的教學核心。」
芬蘭政府於 2014 年開始設計一項獨特而全面策略,這個課程就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年,芬蘭受到鄰國俄羅斯散播的假新聞攻擊,芬蘭政府意識到國家已經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是一種扭曲、忽視事實真相的社會狀態。當今假新聞氾濫、資訊爆炸的情形下,人們開始不顧事實、訴諸情感。換句話說,即是「雄辯勝於事實」:意見比真相重要,立場決定是非對錯;情感和感覺被放在優先順位,證據、事實和真相被放在後頭,甚至被徹底忽略。
這個策略成功地讓芬蘭在歐洲國家的假新聞抵抗力上遙遙領先,此計畫旨在確保從學生到政客,每一個人都可以察覺、辨識假資訊,並竭盡所能與之對抗。
「假資訊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芬蘭總理府首席通訊官尤西‧托伊凡南(Jussi Toivanen)說。「它針對整個社會,目的是破壞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社會規範,並讓我們對凝聚社會的機構漸漸失去信任。」
假新聞大戰,仰賴全體公民的投入
自1917年便宣布脫離俄羅斯獨立的芬蘭,如今正處於一場線上資訊大戰的前線。托伊凡南說,從五年前俄羅斯政府併吞克里米亞、在烏克蘭煽動了至今未休的戰爭以來,這場大戰明顯加劇。
大多數不實訊息的宣傳,是由極富同情心的極右派、「另類」的芬蘭民族主義新聞網和社群媒體帳戶助陣推廣,著眼於攻擊歐盟、強調移民議題,並試圖影響有關芬蘭是否要加入北約組織的輿論風向。(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芬蘭與瑞典開始考慮加入北約,芬蘭政府就此展開是否加入北約的公開辯論。)
抵抗假新聞幾乎被視為一個民防問題,是芬蘭全面國家安全政策的關鍵之一。托伊凡南說:「我們是小國,沒有太多資源,我們仰賴每位國民為社會的集體防禦做出貢獻。」
從政府部門到社福機構,再到警方、情報與國安部門等 20 個不同組織,推出共 30 名代表組成的高級委員會,帶頭引領著這項計畫進行,並且在過去幾年中,已經訓練出數千位公務員、記者、教師,以及圖書館員。
「這是為了提高大眾意識,所做的大規模協調努力,」被借調到總理府的國防部高級研究員莎拉‧尤特南(Saara Juntunen)說道。「就像電腦的防毒軟體一樣:政府當然要承擔一定責任,但最終還是要人們自己去安裝軟體。」
新聞小偵探,從實作中發現假新聞
契夫南歷經國際教育職涯,然後後回到芬蘭,在赫爾辛基的法國芬蘭學校(Helsinki French-Finnish School)擔任校長,並率先啟動媒體識讀課程,對他而言,每個人從小就得開始思考自己所接觸的資訊的可靠性。
「現在的孩子們不看報紙、不看電視新聞,這沒什麼關係,可是他們不會主動找新聞,而是在 WhatsApp、YouTube、Instagram、Snapchat、LINE 上偶然看到新聞訊息……或更準切地說,是『演算法』為他們每個人做選擇、量身推薦新聞。面對這樣的資訊,他們必須有批判能力。這不是憤世嫉俗,但我們不希望孩子認為所有人都在說謊,而是要學會批判性思考,」他說道。
契夫南認為「假新聞」不是很好的用詞,尤其對兒童來說。以下三種分類對他們更有幫助:
一、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或「誤傳」,指沒有明確目的的單純事實錯誤。
二、不實資訊(disinformation),或「謊言」和「欺騙」,指虛假且故意散播以欺騙他人的資訊。
三、惡意資訊(malinformation)或「八卦」,指的則是可能正確、但意圖傷害他人的資訊。
「即使年紀很小的孩子都能理解這個道理,」他說。「他們熱愛當偵探。如果你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就自己重視的議題,對現實生活中的記者、政客提問,接著舉辦模擬辯論會與全校選舉公投,請孩子針對這些活動撰寫正確與虛假的新聞報導,這麼一來,民主以及威脅民主的東西,對他們而言就開始有了意義。」
採訪這天,六名學生在午餐時間之前聚集在教室裡,親身證實了這是一個成功的方法。18 歲的瑪蒂達(Mathilda)說:「永遠必須檢查有沒有事實上的錯誤。最高守則是:不准使用維基百科(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編撰),並永遠要有三到四個不同且可靠的消息來源。這個守則幾乎應用在我們每個學科當中。」
16 歲的萊拉(Lila)說,她曾在當地開放聽眾電話參與的廣播節目中,打去拷問當地政客。17 歲的亞歷山大(Alexander)則說,他在製作假新聞過程中學到很多。當我問他為何假新聞議題事關重大,他回答:「因為(放著不管的話)最後你會在公車廣告上看到油嘴滑舌的政客,還會有選民相信他們。」
16 歲的普利亞(Priya)說,「教育是打敗假新聞最好的方式,因為困難之處在於任何人都能任意散布訊息。面對如 Google 或 Facebook 等跨國集團,政府其實無能為力;而且如果干涉太多,就變成政府審查了。所以,教育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台灣公視新聞網也曾推出一支教導民眾辨別假新聞的影片《假新聞出沒! 破解 #媒體與牠們的產地》。他們指出,如同買牛奶要看日期、成分等生產資訊,新聞也要看「生產貼紙」。良好的新聞媒體應該要標明如契夫南提到的那些資訊。資訊可能分布在一個網頁的各個角落,也可能完全找不到或寫得曖昧模糊。然而,「只要有一項不清楚,便很有可能是假新聞」。
「事實酒吧」
與「教育科技程式設計馬拉松」
非政府組織也提供一部分的推廣教育:由一群記者與研究員組成的志工團隊所經營的「事實酒吧」(Faktabaari),除了提供有效的事實審查服務,也為學校與大眾製作大受歡迎的「選民須知懶人包」。
「基本上,我們的目標是提供民眾工具,」事實酒吧創辦人、歐盟獨立高階專家小組組員米可‧薩羅(Mikko Salo)說道,「對於假新聞氾濫的現象,我們必須事先預防,而不是直接去告訴民眾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因為這樣很容易造成對立。」(去年 4 月,芬蘭議會大選前,政府甚至製作了廣告,以宣傳標語「芬蘭擁有全球最好的選舉,想想背後的原因」,預先提醒選民留意假新聞的傳播。)
無獨有偶,從 1950 年代初較為單純的時期開始,梅帝亞梅卡(Mediametka)媒體教育中心就開發與使用媒體識讀工具至今。當時的創辦人擔憂的,主要是某些漫畫對兒童心靈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傷害。
梅帝亞梅卡執行董事梅莉‧塞伊斯托拉(Meri Seistola)說,如今,非營利組織和芬蘭新創企業,攜手舉辦「教育科技程式設計馬拉松」,力圖為學校與青少年團體開創「有意義的內容」。
塞伊斯托拉解釋這場活動的內容:「我們利用照片、影片、文字、數位內容,讓學生製作自己的內容,請他們判斷各種誤導閱聽大眾的新聞:從宣傳伎倆到騙點擊率的標題,從諷刺到陰謀論,從偽科學到黨派報導;從報導未曾發生過的事件的新聞,到不小心犯下的事實錯誤。」
芬蘭對於媒體識讀的培育領先各國,在新聞自由、透明度、教育、社會正義各方面,也持續領先國際指標。芬蘭的學生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的閱讀項目上,獲得歐盟國家中的最高分。
「北歐國家對於國立機構、媒體、社會整體確實有較高度的信任,」事實酒吧創辦人薩羅說。「但這意味著,我們為了下一個階段,必須更加小心警惕——因為我們有可能失去更多。」
契夫南希望學生在面對新資訊時,提出如下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