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山屋的照明

台灣許多高山路線的山屋,都有避難、克難、簡陋、醜陋的特性,這不是批評,只是反應了資源缺乏、維護不易、無人管理,所以能遮風避雨就好。這類型山屋用「緊急避難」的角度去想,接受度會高很多。

少數大眾化路線的山屋,有管理單位進駐、山友的流量較高,有人管理入住秩序,也有人負責供餐、清潔。相較於簡陋的避難型山屋,這種類似深山中的民宿,有人稱之為服務型山屋。

台灣沒有天生的服務型山屋,都是慢慢演進,大致是往有人管理、降低環境衝擊、舒適衛生的方向演化。其中「照明」的部分很有趣,人類的夜間照明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山屋不常出現,例如公共照明,就算只有火把、油燈的年代,會把光源放在高處(吊燈)、靠牆(壁燈)、桌上(桌燈),不會每個人拿一支火把走來走去。

因為種種原因,台灣山屋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夜間在山屋內移動、吃飯、上廁所、聊天……都靠頭燈,有經驗的人會調整角度不影響別人,用不到會關掉;而多數不常爬山的人的頭燈會恆亮,總是往大家臉上直射,夜間被強光照射而瞳孔縮小的人,會有一陣子看不到,這是多數山屋的常態。

最近協助一座服務型山屋改善照明,因為跟都市的條件不一樣,要考慮的地方比較多,可留意以下五項:

不能只是省電

用市電的概念是能省則省,山屋用電比較像汽機車,沒有電費的問題,反而要積極用電,讓電池處於健康狀態。修車廠常說「電池都是放壞、很少用壞的」。既然已經有太陽能發電、電池蓄電,用一部分電力設置適當的夜間照明,提供實用、美觀、溫馨的感受,應該是合理的基本設施。

亮度、光害

適當的亮度可能難有絕對標準,會因每個人的偏好、生理狀態、年齡而不同。粗淺的觀察方式是大家是否關掉頭燈,若山屋已經點燈,很多人還是覺得沒感覺、必須開頭燈,公共照明的意義就不大。此時會出現的少數聲音是「山屋這麼亮幹嘛」,覺得「好美、吃飯終於不用開頭燈、好高級喔」的人更多。至於光照強度與生態的關係,用開燈時段來控制光害應該最簡易。

晚餐時段照明最能加分

吃飯時間所有山友進出廚房,在公共空間用餐、交誼,飯後不少人會仔細看牆上所有的宣導文宣。因為適當的照明功能與氣氛,似乎為這時段的所有事情加分。菜色看起來更好吃、氣氛很溫馨、隊友交誼很和樂。山屋點燈除了功能性之外,似乎有更多心理層面的效果,這是幾十個人各自開頭燈不會有的感受。

熄燈之後的照明

這個功能類似居家的小夜燈,主要是床鋪到廁所的路線。山屋與廁所有一段距離,只有頭頂遮雨,起霧下雨的階梯,對半夜起床摸黑又半夢半醒的人來說算是困難地形,頭燈是與視線同方向的點光源,容易造成陰影、不容易判斷地面起伏,半夜上廁所經常變成濕冷且難走不舒服的經驗。

解決方式

廁所使用夜間恆亮的照明,間接由天花板反射的光線,提供使用者柔和的照明。走廊通道的多盞壁燈,提供廁所通道照明,也微微照亮山屋至廁所整區走廊;再根據實際觀察,接近滿月的微弱光線,足以讓山友離開山屋關掉頭燈行動。而透過二葉松灑落到地面的婆娑光影,成了夜間特別的風景。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