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繼夜的海味人生
因為公視的節目拍攝、同時又協助基隆市府進行聲音地景策展,最近幾個月我常有機會去到基隆。就像許多海港城市一樣,基隆帶給散步者的身體感覺相當豐富。你會嗅聞海的氣味、感受海風的觸覺,聽到海潮拍打、大船入港,看見從海上的貨櫃到岸邊的市場,各種討海生活的百工百業。
我特別喜歡清晨在港邊街區散步,想像百年前,這路面底下流淌的,其實是剛整治好的一條運河,日本人命名為「旭川」。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被填平加蓋,也就是大家慣稱的「崁仔頂」。這裡曾是河海交界、漁船匯聚的集散地。每天晚上,來自四海八方的新鮮漁獲,就在此下貨交易。這裡不夜城的盛況,將之比擬為「台灣築地」也不為過。
然而崁仔頂的白天景致其實很微妙,暫時休息的安靜街區,似乎仍可感覺深夜澎湃買賣的餘溫。布滿燈架的騎樓,像是座豪華舞台,蓄勢待發迎向每晚精采的演唱會。而相對應於崁仔頂,晝間鬧熱的則是一旁兩棟相連的仁愛市場,完全是個魚肉蔬果、生鮮熟食應有盡有的美味樂園。
而位於仁愛市場一樓,由朱阿姨經營的海鮮攤,可說就是仁愛市場變遷的具體縮影。她從這棟大樓改建後進駐,如今已三十多年。在改建前,這裡只是延續崁仔頂昔日露天搭棚的傳統早市,朱阿姨當時已在此賣菜。現在她每天凌晨四點,仍親自去崁仔頂批買新鮮海產。
朱阿姨的攤位極為吸睛,攤頭一字排開是不斷打著氣泡的開放性水族箱。我想應該只有基隆才有辦法吧——特別運來和平島周邊的海水,倒進店頭池子打氣流動,也讓這些鮮蝦活魚,能一直保持活跳跳狀態。
我特別嚐了朱阿姨自己做的「白底仔」。它是一種小型礁蟹,體積雖小,但肉質鮮甜。基隆人用醬油、蒜頭、辣椒加酒,醃漬剛釣起來的白底仔,這種在地專屬的庶民料理,完全是重口味的海味,非常適合來一罐啤酒。
在朱阿姨60年的市場人生,從陸上生長的、到海裡游的,她全都經營過。我在一旁靜靜觀察她細心打點各式海鮮從進貨到擺售的流程,如此認真、甚至說帶著某種愛也不為過。務必讓自己經手的海味,從產地到餐桌的鮮度,沒有半點流失。市場職人魂,莫過於此。
正如我所主持公視節目的設定——「在市場待了一整天」,這日我就這麼在海街偷閒晃蕩,發現不只市場本體有趣、周邊巷弄也雨後春筍冒出可愛小店。就這麼一直等到在晝間休息的崁仔頂逐漸甦醒,準備在多數人入睡的深夜,綻放它熱烈盛開的姿態。
凌晨一時許,琳瑯滿目的漁獲,壯觀排列在一整條街的碎冰上,燈光下各色鱗片閃爍奇幻貴氣。這裡毫不客氣的舞台滿開,狂野到近乎兇悍的節奏,甚至會令初來乍到者有點膽怯。但試著放慢腳步、細心慢感後,會發現各攤商都有著自己擅長處理與販售的海鮮類別。各色各樣,在大開眼界之餘,其實有著一種專業分類的理性秩序感。
我們特別探訪一間元祖級的漁行,屹立此地上百年,是1931年基隆市街商店名冊上的三家漁行之一。也因此第四代店主彭老闆本身就像一部崁仔頂百科,熟知關於漁市的一切。他甚至教了我一些「糶手」(也就是漁獲拍賣員)的祕訣,像是棒球比賽裡暗自互別苗頭的戰術小動作、以及喊價聲音如何氣足又精準的方式。
離開前我買了一袋極度新鮮(感覺可以直接就鋪在剛煮好白飯上面做成丼)的吻仔魚,還有十盒據說可能是台南以北最好吃的現作魚餃(台南有驚人美味的魚冊可與之爭鋒)。只是沒能趕上此地熱烈節奏,豪邁下手買條新鮮大魚,有點遺憾。
其實,鬧熱滾滾的崁仔頂占地並不算大,大卡車、三輪車、各種拖車都可直接開進來,有趣的是我從頭到尾都沒有聽到喇叭聲。這不只是大家都很有耐心,也是一種默契。這裡就像一個深夜的小王國,有它自成一格的運作秩序,以及態度。
我特別喜歡公視團隊使用了空拍與縮時攝影,從高處靜靜俯瞰、記錄下崁仔頂的夜。你或許可以這樣想像——每天晚上沉睡的台灣大島,心臟還撲通撲通、安靜緩慢地跳著,而通往這顆心臟有條大動脈就在此處,是暗夜裡唯一發光發熱、澎湃運動的血管。
我在基隆仁愛市場與崁仔頂,深刻體驗到日以繼夜的海味人生。兩個相互依存的場所,共同串聯、也各自展現晝夜不息的庶民活力。港都令人印象深刻的海街記憶、感到驕傲認同的豐富元素,或許全都內含於一尾尾鮮活的漁獲、一聲聲熱絡的叫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