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到 2019 年間,台北與東京又有好幾個新的百貨商場相繼開幕,也有幾間吹起了熄燈號。商場代謝更迭本屬自然進化的過程,且以「新」之名來說,初期必會吸引許多嚐鮮的來客,但時間往往是沒有主觀意識的過濾器,藉由它的篩選,在殘酷的商場戰役中自會留下適者生存的佼佼者
關於觀看一個新商場,其中飽含多少新意,往往是在第一時間抓人吸睛的要素,除了硬體的設計、運作模式之外,值得關注的部分還包括所出現的環境;新生活風格的提案,是否切中消費者的需求,展現出評估消費水平後的樣貌,還有獨創性與不可取代性等,尤其對未來生活與工作所勾勒出新的藍圖,對我來說是最最期待的。
商場要吸睛,引進新品牌總是最快也最能吸引到好奇的目光,但新品牌進駐的同時,能否同時帶入品牌氛圍和精神亦是重點。例如國際選品店的品牌,即便抵達了新商場,但營造氣氛的眾多商品卻沒有跟著進來,只見四處可見的具象 LOGO,品牌力則將大打折扣;又或者引進沒有手沖的咖啡店,確實在初期或許能因品牌效益與國際名聲而大排長龍,但從長期來說,帶來了品牌卻不見品牌精神或主力商品,對該品牌也未必有加分效果,且消費者與品牌的第一次接觸也就會因此消耗。再者,新品牌的店鋪是否能夠獲得顧客的長期青睞,也是一個關鍵,種種因素都嚴酷地考驗著消費者對品牌的支持度。
新空間登台
近期台灣有幾個新空間備受關注。一是去年 9 月的新開的誠品生活南西店,以「生活聚場」為主題,群聚國內外的特色品牌,其中最吸引我的並非來自日本的猿田彥咖啡,而是連外國朋友來台都指名造訪、位在四樓的「神農生活」+「食習」。它形塑出一個傳遞生活的美的超市,販售以在地的農產商品與生活道具,從空間櫃架到藤籃的陳列都要求美,甚至還大費周章地從國外進口產品來營造複合新意,而食物與商品的開發與其呈現出豐富與風格塑造之間,皆可以看見妥適而細膩的結合,加上其「在地性」更堅定了難以取代性。靜靜又溫柔地訴說地方與歲月的文化情懷故事,透過銷售也連結了生產、販售與消費者,方方面面、不偏不倚地吸引消費者,不管有沒有拍照打卡,來到這裡可能得到視覺療癒,連國際觀光客也都慕名而來,展現出一種新的複合思維與精神。
另一處,是華山 1914 的〈未來市〉,這是近年來獨創性極高又充滿膽識的全新商場型態,背後的推手是國內生活美學舵手汪麗琴(Grace),其完全體現主理人與國內外各品牌的緊密連結性與過去深耕的零售經驗。
僅僅 80 坪空間裡,進駐了 34 個不同台日品牌的矩陣式淨白攤車形式,包括生活道具、設計工藝、餐飲食品、家具與時尚配件、織品布藝與香氣等類型,說是全台文創密度最高的商場亦不為過。不只是白與綠的室內空間展示出「輕經濟」的新型態,外界看到的是品牌與商品在賣場中的具體樣貌;看不見的,是幕後各創作者與主理人之間連結、交流合作、有機延展。這種不受限空間大小而能彈性靈活放大縮小的延伸模式,可依不同場域快速拓展,也能更快速的把設計師品牌輸出至海外。看似容易複製的硬體與模式,但整合創作者與品牌,風格間的相容與空間美學品味的軟實力展現,若是沒有深厚的底蘊功力,即便能複製表象卻也無法成就氣候來打贏團體戰。
新意入京
如果把觀察帶到東京這個消費者平均素質很高的國際市場,本地的、外來的顧客對各大商場的體現早已樹立高標。加上日本雜誌總是能提供大量的情報資訊,讓消費者能從中學習成長也獲取新知,因此在東京觀察大商場到小的商業空間,往往都不分大小地充滿無限驚喜與發現。近年的東京,新商場或商業空間的開發持續與區域開發配套發生,也有因地制宜的特色。而傳統百貨業的式微,以及多或大、卻沒有特色的商場空間早已無法吸引年輕人的興致,也讓新商場的誕生不得不講究創新。
無論在市中心、轉運車站或是辦公區裡的商家,精品品牌的進駐早已不是話題,商場裡商店數量多寡也不見得能獲得青睞,倒是能請到話題商店進駐,或是新型態的店家的出現,才是商場裡能召喚人群與引發話題的新靈魂。
於去年 9 月開幕的日本橋高島屋 S.C. 新館,座落在 1933 年成立的本館旁,即是一座強調「體驗型」的商場。一改上個世紀的百貨空間,進入後宛如走在街區一般,在室內舒適寬敞的石板走道逛遊,空間點綴著自然生氣,氛圍將過去傳統百貨遠遠拉開,以求新意。
一樓入口就是知名的植栽設計店舖〈SOLSO HOME〉,半開放空間的茂密綠意裡,人們可以像是坐在公園椅子上等候會面般的情景。對面還駐有東京代代木八幡的人氣麵包店「365 日」在此飄香集氣,而緊鄰的是中川政七商店旗下的「日本市」以日本橋為主題、還有保養品牌 SABON 等,幾間店家用感性氛圍開啟人的五感體驗。接著,如生活市集般羅列的,有來自神戶的牛肉派,也有天然有機的化妝品牌,地下樓層的食品與餐廳更以明亮開放的空間迎客。多元性、不受限既定規則、不刻意以類別區分,以及容易親近的設計與商品型態,都是這些新店鋪的共通特色。
至於四樓中川政七商店新店「茶論」,講究茶文化與茶道具,「以茶論美」將傳統的文化在此體現,「美」則是新商場的基本通則。
此外,能不能「與生活型態緊密結合」,也是商店設計時的考量。
若我們將商場的規模縮小,變成一間便利店,那又會是如何?
現今便利商店的討論,多注重在無人商店的開發,卻鮮少討論關於便利商店品味與生活風格的升級。去年底在東京半蔵門有間有趣的小店 BIRD BATH & KIOSK 開張了,命名為「飲水站」(註)的概念是:「思考工作這件事情,就等於思考休息這件事。」
它位在舊辦公大樓一番町的一樓,由建築師谷尻誠與吉田愛所帶領的設計團隊 SUPOSE DESIGN OFFICE 所設計、社食堂營運,由 Biople by CosmeKitchen 主導選品,三明治、麵包等食物則由自由之丘的 BAKESOP 淺本充監修,提供包括手沖咖啡為主的飲品,更有 BREW TEA Co 的茶品、便當、輕食、零嘴、書籍文具、化妝保養,並導入策展部分,讓這個一樓小店在空間設計與商品販售等各細節,絲毫都不含糊,甚至針對上班族的工作與休閒做選書,還有透過平台交流的社交活動等 。在這個新的飲水間裡,也有一張大桌,有一排面對街景的座位,期待能創造更多的靈感與溝通。
近期造訪東京時,感受到日本一方面將告別平成時代,另一方面又將迎向 2020 年的東京奧運。這股新意與對未來產生期待與希望的心情,會一直鼓舞著人們有熱情、用創意迎向未來,反映在商場商店上,讓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都會生活的幸福蹤跡。
註:Birdbath 即(給鳥類用的)戲水、飲水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