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工具如何變成社群媒體:身分認同、政治、記憶和公眾

今年 6 月,全家與全聯相繼成立「全盈支付」與「全支付」,從而建立一個涵蓋便利商店、電子商務、生活用品等各樣消費的支付生態圈;且 Facebook 於 8 月宣布推出電子錢包「Novi」,不久的未來,各式支付工具匯轉的數位貨幣將足以與國家貨幣相抗衡,而你與同事、朋友與家人們更如社群媒體一般,近在咫尺卻各自使用不同的支付工具,活在截然不同的社群

也許你也曾有過這樣稀鬆平常的一天:睡眼惺忪地換上衣服,心疼你的爸媽硬塞了幾千元到你懷中,為了提振精神,你決定先到星巴克用隨行卡買了一杯大杯熱美式咖啡,接著掏出悠遊卡來支付好不容易趕上的公車車資,這下總算趕上了打卡。為了放鬆一下,你偷偷在蝦皮購物上買了新衣服,選擇用蝦皮錢包的儲值支付,於是很快混到了中午,你和同事一起聚餐,收到了同事用街口支付轉帳的錢一起買了單。下班之後,你決定好好血拼一番,掏出剛開卡的「麟洋羽球認同卡」買單,然後用轉帳繳了這個月的電話費。最後當你躺在床上整理一下皮夾,發現裡頭那幾張爸媽塞給你的千元紙鈔,經過這一天下來,竟然分文未動。

說到金錢,很多人腦裡自然而然浮現的,當然就是硬幣和紙鈔,但現在五花八門的支付工具和它們背後的運作機制,卻常常被人所忽視。

根據統計,截至 6 月底為止,台灣共有 33 家信用卡發卡機構,總流通卡數約為 5,120 萬張,其中有效卡數約為 3,318 萬張,當月簽帳金額約為 2,153 億元新台幣,但除此之外,還有搭乘交通工具常用到的悠遊卡或一卡通,掏出手機來嗶一聲就可以付帳的行動支付、各家商店所推出的電子錢包,還有可以儲值、小額匯兌和整合紅利積點的電子支付。

這些多元的支付工具,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根據管理顧問公司麥肯錫估計,2020 年全球支付產業的收益合計約為 2 兆美元,大約是 Facebook 市值的兩倍,而銀行業囊括了其中近四成的收益,是銀行業除了利息和金融交易外的一大收入來源。

不過,人們通常只在乎能夠即時地收取和支付金錢,對於支付工具的運作機制卻不甚清楚,也正因為如此,靠著盤根錯節的系統架構已經運作了許多年的傳統支付產業,現在面臨了金融創新業者來勢洶洶的挑戰,而在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助理教授拉娜‧斯沃茨(Lana Swartz)所出版的新書《新錢:支付工具如何變成社群媒體》(New Money: How Payment Became Social Media,暫譯)裡頭,斯沃茨試圖揭開這個龐大產業的各種面向和面臨的挑戰。

除了描繪了從記帳卡(Debit Card)、信用卡到現在各種支付工具的發展歷史,更重要的是斯沃茨刻畫了支付工具的幾個令人忽視的面向,包括「身分認同」、「政治」、「記憶」和「公眾」,當然,還有支付工具的「未來」。

身分認同

即便大部分人都沒有親眼見識過,但可能多少知道美國運通所發行的黑卡,這張信用卡除了沒有刷卡上限,更重要的是持卡人可以提出任何需求,美國運通都會盡可能完成,而且唯有得到官方邀請的人,才可以擁有這張卡。就在 8 月中,美國運通宣布將發行全新的黑卡設計,除了邀請著名藝術家和建築師合作設計全新卡面,新的黑卡更用上航太工業的鈦金屬純手工打造。只要從皮夾裡掏出這張信用卡,就代表了一種尊貴不凡的身分象徵。

絕大多數人沒有辦法擁有一張黑卡,但卻可以從銀行所發行的各種信用卡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在王齊麟和李洋贏得東奧羽球男雙金牌後,他們所任職的土地銀行便很快宣布將發行「麟洋羽球認同卡」,這張印有羽球場終局界內球圖案的卡片,代表了對國內羽球運動發展的支持;另一方面,擁有某家民營銀行的 J 卡,或許代表你是一個哈日族,而另一家銀行發行的英雄聯盟卡上則印有不同遊戲角色的卡面,還能在感應刷卡瞬間,讓 LED 通電發光,有的信用卡甚至含有金屬擴香片,可以讓錢包隨時香噴噴。

這些琳瑯滿目的信用卡各自有著不同的紅利積點、回饋方案和服務,也代表了每個持卡人獨特的身分認同,這是每一張都一模一樣的紙鈔硬幣所無法傳達的個人特質。

政治

英國企業家蒂姆‧斯托克利 (Tim Stokley)在 2016 年建立了社群媒體 Onlyfans,讓各類創作者可以將自己的作品放上平台,粉絲們可以藉由付費訂閱看到創作者的最新作品,而 Onlyfans 則從中收取一定比例維持營運,並迅速竄起,成為有超過 1.3 億名註冊用戶和 200 萬名創作者的巨大平台。隨著疫情的影響,該網站在 2020 年的交易量暴增六倍,銷售額達到約 23 億美元,預計今年的數字將會更亮眼。

但 Onlyfans 最大的問題是,平台上最主要的創作者來自於成人產業,而這些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內容,成為它們難以割捨的負擔。八月中,斯托克利宣布將從 10 月起禁止平台上的成人內容,過往的成人內容也須在 12 月前刪除,許多用戶將這視為「背叛」,認為很多人將因此無以為繼。

面對強烈反彈,斯托克利在接受訪問時說,這一切都是因為銀行,所有的交易都架構在銀行的支付管道上,但銀行並不樂見自己和成人內容扯上關係。他說紐約美隆銀行(Bank of New York Mellon)拒絕了每一筆和 Onlyfans 相關的交易,英國的大都會銀行(Metro Bank)在 2019 年迅速地關掉了該公司的帳戶,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積極地關掉成人產業工作者的帳戶,即便新興的支付業者也一樣嚴格,PayPal 和 Square 都禁止與成人產業相關的款項支付,即便合法也不例外,萬事達卡(Mastercard)則對成人產業訂定了更嚴格的規定。

這便是 Onlyfans 所遭遇的困境,即便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支付工具,金錢的移轉就像喝水一般自然,但是當你被所有支付工具放逐時,才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寸步難行。

記憶

金錢/支付工具與記憶間的緊密連結,或許發生的比人們想像的還要更早,根據人類學家基思‧哈特(Keith Hart)所述,「金錢」(Money)這個字來自希臘神話的記憶女神謨涅摩敘涅(Mnemosyne),​​哈特便稱金錢為「回憶的銀行」,因為它代表了被人們所記住的價值,將其投射到未來,並且與經濟社會上的其他成員分享。

人們支付金錢購買勞務或物品所累積的資訊,可以完整且描繪出這個人的形象,這一點只要翻翻每個人皮夾中、手機裡的發票就知道了,你和哪些人吃了大餐、去了哪裡玩樂、購買了什麼樣的商品,甚至有哪些其他人所不知道的祕密或愛好,都能一一釐清,更重要的是,不同於網路世界能匿名的特性,每一筆金錢交易都可以輕易地指向特定人選,幾乎沒有方法可以完全隱藏。

這也是為什麼不只是銀行,還有愈來愈多大企業要跨入行動支付產業,不管是由全家便利商店、玉山銀行和 PChome 集團共同組成的「全盈支付」,還是在 6 月獲得金管會核准,由全聯所成立的「全支付」,它們可以建立一個涵蓋便利商店、電子商務、生活用品等各樣消費的支付生態圈,消費者的每筆交易,都將成為商家用大數據加以分析、更精準掌握輪廓的資訊來源,然後藉此將量身訂作的廣告推播給消費者。

公眾

2018 年 1 月,當時擔任星巴克董事長、同時也是創辦人的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在對機構投資人的會議上,談的不是星巴克這家公司的未來,而是貨幣的未來。他要大家回憶這二十年來網路所帶來的改變,然後預言未來二十年會帶來同樣巨變的,將是數位貨幣,不過舒茲說自己並不相信比特幣將會成為一種貨幣,他說的是像星巴克這種公司所發行的數位貨幣。

這樣的預言或許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卻並不如想像般遙遠,全球有超過 3,000 家星巴克,2001 年推出可以儲值的隨行卡與 2011 年時啟用的行動支付 App ,讓星巴克在 2018 年時被產業分析師推崇為全美行動支付市場下的「贏家」,根據 2016 年的估計,儲值在全球星巴克的金額高達 12 億美元,已經足夠構成一家地區性的銀行,更重要的是,星巴克這個品牌為消費者帶來的信任感,足以和發行貨幣的國家相提並論。

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社會大眾對政府的信心和信賴度愈來愈低,反倒是跨國企業的力量更加強大,不知不覺中主宰了人們的生活,能夠移轉價值作為支付工具的將不再只是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早在 2002 年時,《經濟學人》就將飛行里程累積數稱為「新的國際貨幣」;肯亞在 2007 年就擁有 M-Pesa,用行動裝置搭配電信業者,就可以匯錢、繳費,甚至是申請貸款,2019 年,Facebook 也宣布要發行自己的數位貨幣 Libra,儘管當時因為各國主管機關疑慮而重新調整,但今年又宣布將推出調整架構的數位貨幣「Diem」和電子錢包「Novi」,隨著科技進步,可以用來支付的工具將會更加千變萬化。

那麼未來的支付工具將會長成什麼樣子呢?或許沒有人可以預測,但在想像中,那將會是更加個人化、深切倚賴大數據營運的商業模式,也許有些需要在專門的場景下使用,有些走到哪裡都可以使用,但你和坐在你身邊的人可能就有各自習慣使用的支付工具,且不停地在各種工具中切換,近在咫尺卻像是活在截然不同的社群,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無論如何變化,支付產業都將會繼續成長,因為人們對交易的渴望永遠不會止息。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