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性增強「什麼」?超人類主義的無方向性
延續本報第57與59期兩次的專欄討論,這次要來談談技術性道德增強的方向性問題。我們已經知道,技術性道德增強可以算是超人類主義的主要分支,主張人類必須克服天生——不論是身體或心理——的缺陷,而新興科技將會是解放人類的最好幫手。可惜的是,超人類主義者忽略了價值的多元性,以致於在強調更快、更強、更健康的同時,一方面造成另一種壓迫,要求大家遵從同一價值,另一方面則忽視了價值標準經常隨著科技發展而改變。這使得技術性道德增強陷入困境。雖然研究者確實指出了人類有道德心理缺陷,天性只會考慮親屬和近鄰,因此需要藥物來改善人們的道德情緒,才能有效推動大規模合作來減緩氣候危機,但問題在於:我們怎麼知道愛護地球是對的?憑什麼說環境永續是最優先的價值?
確立環境永續為優先價值之所以會是問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政治上的,設定優先價值可能導致「為了 A 而犧牲 B」的壓迫情境。例如,政府可以要求學校、企業,或人民出門不得開車,理由是汽車排碳量極高,至於交通不便等問題,大家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我們很難想像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民主社會,但假如人人吃了最新研發的〇〇藥,所以很樂意考慮環境與他人,甚至為此自我犧牲呢?表面上看起來,民主的形式未變,畢竟大家都是自願的,但我相信你/妳會覺得這種情況有點不太對勁。換句話說,當我們以環境之名來為技術性道德增強背書,就很難不陷入再次壓迫的陷阱裡。
第二個原因則是理論上的,我們無法確定愛護地球這件事真的很有價值,甚至有價值到優先於其他價值。你/妳可能覺得很奇怪,這幾十年來環境永續不是早就成為共識了嗎?聯合國都開那麼多次會議還發表宣言了啊?確實,環境永續這幾年似乎是個顯學,但實際上聯合國內部缺乏一槌定音的說法,尤其是南北問題——南方國家需要發展重工業賺錢,但已經賺夠多的北方國家就要全球減碳——依然尖銳無解。也就是說,即使大家都同意環境永續是個重要價值,也不見得會把它排在願望清單的最頂端。更糟的是,我們很可能根本不知道愛護環境會不會帶來好結果。
從演化倫理學的角度來看,某個價值能被看重、被當成是社會上的標準,通常是因為那個價值除了有利於個人生存之外,往往也有利於群體生存。例如,誠實之所以會是重要的道德價值,是因為一個鼓勵誠實的文化會讓生活在那個文化中的人們更容易信任彼此,才能共同抵禦外敵或面對天災。所以,當代世界上的各種文化,無不鼓勵誠實。換句話說,某個價值之所以有價值(valuable),在於攜帶該價值的文化存活得夠久,久到讓這個價值被肯定和推崇。然而,這個狀況尚未發生在「環境永續」上。人類直到近半個世紀才意識到並開始推崇環境永續,雖然我們可能知道環境再糟下去人類會滅亡,但沒有堅實的證據可以指出追求環境永續會不會壓迫到人類生存或少數文化,最後導致環境永續不再被認可為重要價值。
總而言之,技術性道德增強遇到了方向性問題:我們無法確定追求環境永續究竟是不是對的。事實上,不只是環境問題,所有以價值為名的方向設定都會遇到類似的困境——如果不能確立方向,那究竟要用技術增強「什麼」?我們明明知道人類和社會需要改善,但到底要往哪裡去?要把資源投入哪裡?會不會決定必須投入某個特定價值幾十年以後,發現我們根本走錯了路?
如何面對這種價值不穩定與不確定的困難,我想引入政治哲學家尚塔爾.穆浮(Chantal Mouffe)的論點。不同於強調理性溝通可以達成最佳決策或共識的哲學家,如耳熟能詳的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穆浮認為任何「共同」(common)的理念或看法都不是真的存在,因為群體一定有邊界,否則無法成群;既然有邊界,那表示一定有被排斥在邊界之外的「非群體」。亦即,看似共享某些價值的「我群」,之所以會有這個「共享」,其實是因為早就排斥或驅趕了不同意的「他群」。從而推知,任何定於一尊的價值,一定都有與它相反或相對的價值存在,問題只在於是否被看到或注意到——如果沒有,那表示那個「對反價值」被壓迫、噤聲、或掩蓋。穆浮認為,這種無法消弭的對反——敵對關係——才是政治的核心,或者說根基。
因此,對穆浮而言,當前民主政治的理論家或推動者想要透過民主程序(投票、審議等)來達成普遍同意,根本是緣木求魚。一個沒有任何人被噤聲或被趕走的普遍同意根本不可能存在,共識(consensus)後面永遠都有歧見(dissensus)隨之而來。任何主流價值都是暫時的,反對該主流價值的價值皆有可能取而代之。據此,穆浮說,如果我們希望保留民主的精神,不以「生活在一起」的群體之名損害多元價值,那麼就必須重新定位民主:民主和尋找共識無關,也不應該以共識為目標,而是應該鼓勵歧見,並且為對反價值留下空間與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開始理解,為什麼總是有人不同意環境永續或者拒絕相信氣候變遷,並學會留下後路給「反環境永續」的價值取向。
若把穆浮的論點帶進技術性道德增強,我們會發現,既然價值必須多元以致於不穩定,而任何價值的確立並據此行動都有可能造成壓迫,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追求特定的「方向」——而是讓不同的團體、帶著相異的價值,使用技術增強各自認為該增強的價值,最後看誰能成為主流(但其他仍未被消滅)。無方向性看似是問題,實則非然。正是因為使用技術增強了「特定價值」,那個「特定價值」才可能成為大眾認可的價值,而不是確立那個特定價值之後,才透過技術增強來實踐。
解決無方向性的理論問題後,仍然有個待解的實踐問題:技術性道德增強的「技術」一定要是「藥物」嗎?難道說,增強「道德」非得瞄準人類的大腦或心靈嗎?對於技術性道德增強的巨大憂慮——控制或改變心智——將於未來專欄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