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的燃料

關於山屋生活的冬天燃料,我每年都有新想法,今年是我第一次沒有在夏天砍柴、囤柴,第一個原因是太累了,付出的勞力很驚人。第二是因為木柴很難乾燥,不能成為室內壁爐的燃料,燃燒不完全會嚴重堵塞煙囪。第三是我想用大規模生產的便宜貓砂木屑顆粒,自己做一個能燒這種燃料的爐子。

我其實還是囤了些木柴,有些打到電線、擋路的樹不得不處理,切短丟在一個大鐵籠,上頭蓋著防水布。這種木柴只能在戶外營火使用,含水量高、多數為不耐燒的樹種,燒起來很多煙、消耗量很驚人,朋友來烤一隻雞就用掉幾十公斤。以前會把這種木柴整齊堆放,數量很多、看起來很有安全感,殊不知聖誕節還沒到就燒完了,整個夏天砍心酸的。

後來把自己砍伐的木柴定義為情趣用品,不需達成目標的樵夫工作有點浪漫,不需要靠它取暖燒熱水的營火很療癒,自己砍柴生火是野外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不是每個地方都有條件建立自己的柴房,支撐整年的熱源需求。以前看很多高緯度乾燥國家的生活,自然也會想建立柴房,經過幾年實驗,我這區的樹種、雨量、濕度不會是那種模式。

木屑是工業廢棄物,其中一個用途是把蓬鬆的木屑緊緊壓成固體當燃料,上網查顆粒爐(pellet stove)可以看到很多專門燒這種顆粒的家用壁爐,台灣最親民的用途應該是貓砂。我今年想做的實驗就是做一個可以燒顆粒的火箭爐,塞在本來燒木柴的壁爐裡,這樣我的壁爐就變成雙燃料,有乾柴就直接燒,缺柴就買便宜的超大包木屑顆粒。

顆粒爐的設計有點複雜,我用盡前幾年累積的經驗反覆測試,得到一個容易生火、穩定出力、長時間燃燒的爐內爐。雖然同時擁有煤油暖爐、瓦斯暖爐、變頻空調,取暖根本不用動腦,但靠自己摸索完成生活所需比較有生活感。

經過反覆測試,我得到一個能長時間燃燒的爐內爐。(陳敏佳攝影)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