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第一次聽見劇院交響樂團(The Cinematic Orchestra)的專輯《行動劇場》(In Motion #1)時,仍摸不清這支樂團的底細,甚至很難在短時間內辨識出它的音樂風格。諸如此類的情況,在 1990 年代的確很常見。銳舞(Rave)文化的侵襲後,電子音樂在那個世紀之交,透過吸納各種音樂原型,吐納出全新的音樂景象。即便是電子音樂,後來的發展都不似倫敦獨立音樂廠牌 Ninja Tune 所預期。
Ninja Tune 是由碎拍二人組「冷盤」(Coldcut)成員麥特‧布萊克(Matt Black)、喬納森‧莫爾(Jonathan More)於 1991 年落實的音樂計畫,成功推動了電子音樂計畫 DJ Food 的系列專輯《Jazz Breaks》、參與了 1994 至 1997 年間大放異彩的 Trip hop(註)運動,並將觸角延伸至爵士音樂「變形」的範疇;即九〇年代的新爵士(Nu Jazz)場景。
除了 1996 年挪威格萊美獎(Spellemannprisen)「最佳年度爵士專輯」得主布格‧維賽托夫(Bugge Wesseltoft)之外,首支登陸英倫的北歐大型電氣爵士組合 Jaga Jazzist,便落腳於 Ninja Tune。
布格·維賽托夫可能是許多北歐、電氣爵士樂迷最常接觸到的名字;採用 Ambient、House、Drum & Bass 元素,以電子節奏為基礎,為爵士音樂電子化,勾勒出完美的藍圖。而在當時仍屬於新生代的 Jaga Jazzist,便搭上順風車成功入主西歐音樂市場。然而在布萊克和莫爾的計畫裡,還有另外一支大型的爵士電子樂團,即傑森‧斯溫斯科(Jason Swinscoe)領軍的劇院交響樂團。
劇院交響樂團於 1999 年成立至今,不過發行四張正式錄音專輯;其中又以首張專輯《行動劇場》(In Motion #1)最廣為人知。這張集結了電影《另一個地球》;影集《實習醫生》、《犯罪心理》、《醜女貝蒂》等劇選為插曲的音樂作品,確立了樂團電影意象與大量弦樂化的演奏音樂走向;同時獲邀美國導演工會(DGA)頒獎典禮上演奏,向美國電影大師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致意。
布萊克和莫爾非常重視廠牌藝人創作的自主性,使劇院交響樂團與 Ninja Tune 這兩個迥異的存在,發展出微妙而獨特的合作關係。除了斯溫斯科之外,還包括菲爾·弗朗斯(Phil France),以及 DJ Food 計劃的幕後大將帕特里克·卡本特(Patrick Carpenter),將劇院交響樂團形塑為廠牌首支帶有爵士、電影音樂影響的電子音樂組合。2003 年的專輯《持攝影機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是為俄羅斯導演吉加、維爾托夫 1929 年無聲紀錄片所譜寫的配樂作品;劇院交響樂團微妙地將百老匯、老式默片與爵士、合成器做了完美的連結。
2002 年,樂團發行第二張專輯《每一天》(Every Day),透過與已故黑人歌后芳特拉‧巴斯(Fontella Bass)的合作,將觸角延伸至靈魂樂的範疇。此外,與英國說唱歌手魯司‧瑪奴洼(Roots Manuva)合作的歌曲〈All Things to All Men〉取樣了已故英國作曲家約翰·巴瑞(John Barry)為電影《芳菲何處》(Petulia)譜寫的配樂橋段。綜上例子,足已說明樂團主腦斯溫斯科、弗朗斯對經典電影、老牌爵士的涉獵與喜愛;劇院交響樂團不單單僅是一支電子演奏樂團如此簡單。
與上一張專輯《我的花兒》(Ma Fleur)相隔了 12 年之久,劇院交響樂團的第四張正式錄音室專輯《相信》(To Believe),首支回歸單曲〈A Caged Bird/ Imitations of Life〉依舊找來魯司·瑪奴洼合作;歌曲抨擊英國社會對外來移民的態度,以及英國人(脫歐)的生活景況。倫敦新靈魂女歌手塔維亞(Tawiah)客席演出的歌曲〈Wait for Now/ Leave the World〉,同樣透過對愛與信仰的探討,來映射我們生活的四周困境。而長達 11 分鐘,由倫敦爵士靈魂歌手海蒂·沃格爾(Heidi Vogel)擔任演出的歌曲〈A Promise〉,以及由紐約放克、靈魂唱作人莫塞斯·蘇姆奈(Moses Sumney)主唱的專輯同名曲〈To Believe〉,減少了過去樂團長期仰賴的浮華電影弦樂與取樣音樂,更加投入歌曲導向(Song-Oriented)的形式創作。唯一還保有當年 Trip-Hop 色彩的作品只剩下〈Lessons〉。
如同飛行蓮花(Flying Lotus)、卡瑪希‧華盛頓(Kamasi Washington)所創造的 21 世紀新爵士音樂群像;劇院交響樂團曾是那一個站在時代最前瞻的位置,改寫爵士音樂形象的先鋒者。而《相信》則是闊別 12 年來,他們回應當下的最佳寫照,也是給新樂迷的一份見面禮。
註:Trip hop(中譯:「神遊舞曲」或「吹泡音樂」)興起於 90 年代英國,breakbeat 的電子迷幻、離散而融合的曲風被譽為「20 世紀 90 年代後半期歐洲音樂的又一選擇」。此一詞彙最初由英國媒體創造,用以形容 DJ Shadow 等音樂人的 instrumental hip hop(器樂說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