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門檻登山的代價

2019 年 10 月 21 日,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政策,5 項政策主軸為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與明確責任。2021 年 5 月 19 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首度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上述背景因素,讓出國旅遊的門檻提高很多,登山健行變成許多人的新選擇。

最近跟嚮往高山健行但仍未踏出第一步的朋友聊天,他覺得爬山的人一定都熱愛自然、環保養生、熱心公益、樂於助人……沒等他講完,就趕緊打斷他的幻想,如果真是這樣,行政院的政策就不會有「教育普及、明確責任」了。

登山路線上的餐飲住宿問題,因為主管機關管理方式(或無法可管),市場變成低成本業者有競爭力,吸引追求最高 CP 值的人們跟團,公式等於最短天數、最多山頭、最多大景、最低團費、最少責任、最少努力。追求合理的低價沒問題,差別在把成本外部化、客人自由放生、沒打算負責任的業者,輕鬆形成價格優勢,吸引沒有判斷能力的新手。

招攬生意帶人上山的門檻很低,低價吸引的客人素質自然參差不齊。最美麗的自然環境竟然經常伴隨著在都市不常見的低劣行為,例如隨地排放的排遺,與如廁丟棄的衛生紙、亂丟垃圾、山屋中經常發生的偷竊、公共用電被私接偷電,「沒有公德心」幾乎要當成是預設,山上經常看到各種防止惡行的道德勸說標語。

以上的行為真的很討厭吧?更糟的是那些少數人可能會睡在你身邊,身體有很高的機會互相接觸,如果身上有味道更是無可避免地一起分享。有多少人可以接受這樣的登山經驗?稍有經驗或能力的登山愛好者,很多會選擇出國登山,一樣的休假天數,完全不同的大自然體驗,這是台灣登山環境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如果只考慮更好的體驗,避開假日、避開熱門路線的登山感受會好很多。避不了的是自然環境持續被消費所付出的代價。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