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編曲就對了!

隨著音樂製作技術的門檻降低,愈來愈多人開始意識到「編曲」的重要。編曲乃是一首歌曲畫面建構與情感渲染的關鍵,它包含大量的元素,參雜樂理美學與理論技術,如定速、定 key、結構起伏編排、和弦進行、配器、聲部編寫、對旋律、節奏律動、前奏/間奏/尾奏設計等;好的詞曲加上優秀的編曲,往往會造就一首經典,但一首平凡無奇、甚至毫無出色之處的詞曲,依然可以透過高超的編曲技術被「救活」。

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會喜愛某些流行金曲,或許都是因為它的編曲。

身為一個吉他手,對編曲的啟蒙,多少都還是跟「抓歌」有關——這邊的抓歌可不是指上網下載音檔,而是透過反覆聆聽,辨識出歌曲內不同樂器的演奏內容、再透過自己的雙手彈奏出來。回想高中的吉他生涯,不知有多少時光正是坐在床頭邊,反覆播放著錄音帶或 CD、甚至回錄放慢速度,以抓出那些想學會的旋律。

高一時附中吉他社舉辦成發,我跟班上同學選了當年很紅的「野人花園」(Savage Garden)金曲〈Truly, Madly, Deeply〉,社團學長幫我們抓好了和弦,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C 大調順階和弦,但我和同學刷叩刷著總覺得少了些什麼,直到某一天我茅塞頓開,意識到副歌中有一把音色突出的電吉他,彈奏著雖然簡單、但聲部配置經過設計的分解和弦,於是我們把電吉他的旋律通通給「抓」了出來,嘗試了不同的副歌配置:一把木吉他用軟 pick 小聲地刷著和弦、另一把木吉他則用硬 pick 響亮地彈奏著原本由電吉他負責的分解和弦——哇,我們彷彿用兩把木吉他呈現出了專輯中原曲的某種聲響效果或是畫面!興奮的我們繼續往下挖掘,連間奏那把尼龍弦吉他的獨奏也都抓完了,只是成發當天太過緊張,最後間奏獨奏被我彈得亂七八糟。

事隔多年後,我才意識到,啊,原來那就是編曲啊。

入行至今,雖然我曾在樂團當過吉他手,但因為初期是透過電影配樂累積作品,因此會找我合作的創作者多半希望我的編曲能進一步加強歌曲的「畫面」,或是為作品增添戲劇性與色彩;以電影配樂來說,雖然大型團隊會分為作曲(composer)與編曲配器(orchestrator/arranger),但作曲者多半還是會設計好音樂聲部細節,編曲配器只是進一步豐富歌曲、使聲音細節更立體,因此我非常習慣有意識地辨別各種和弦、配器的戲劇效果,進而產出有敘事感或戲劇性的音符,也因此在為流行音樂編曲時,我不會只考量和弦伴奏,或將元素簡化為節奏組、旋律組、對旋律組等,而是全面地規劃各聲部之間該如何交織與對話,並根據歌詞意境與歌手音色質地來勾勒出整體的聽覺畫面,這部分的訓練,我想該是來自電影配樂的養分。

有的編曲聲響極為前衛、刺激、嗆辣、勁爆,要是不看歌詞,可能什麼都聽不懂,編曲本身甚至可能強過詞曲人聲,這對我而言比較可惜。我偏好從歌詞出發,從每一句的和弦、配器、響度、力度、動態,透過各種音樂技法一步一步幫助歌手敘事,並用編曲烘托歌聲,進而投射出歌詞的情感與意境。換句話說,我認為編曲需要支撐的除了歌手的聲線,還有歌詞這個「文本」,可想而知,這則是來自我狡兔三窟的其中一窟——音樂劇的養分。

每位編曲家都有自己的音樂背景、信仰、美學、品味,以及拿手技巧,也因此造就了華語樂壇精采的武林,下次又遇到一首令你回味再三的歌曲時,嘗試去 credit 找找看編曲人吧!追蹤著一首又一首自己喜愛編曲人的作品,有時還能觀察到創作者心境的起伏流轉,這種由作品牽起的心靈交流,在瞬息萬變的流行樂市場裡,更顯彌足珍貴。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