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式廁所演化

嘉明湖山屋有一間十幾年前興建的乾式廁所,查不到使用細節。從機械結構可推測設計目是要攪拌排遺與某種添加物。那個年代的高山出現一些類似結構的乾式廁所,可能是資訊不足,設計單位應該也沒有預算與機會在高山環境驗證,沒有考慮使用者的行為,也沒有考慮維護管理,實際使用下來的結果還蠻令人驚訝。

2019 年 10 月 2 日臉書「愛上嘉明湖」發布的文章上提到「當絞盤器壞了,我們請廠商把整個集糞桶拆開,讓糞奔騰出關時,你猜猜看我們看到了什麼:罐頭、拖鞋、免洗內褲、雨傘、零食包裝、泡麵等等」。這表示乾式廁所的攪拌構造,無法承受公眾的不當使用,只要有千分之一的人沒有公德心,整個系統很快會變成大型廢棄物,偏遠山區很難快速恢復正常。

公共廁所經過管理單位幾年下來的逐步修正調整,放棄看似精美的管道、機械,改用簡單的物流桶儲存排遺,很快就堆滿一間倉庫,我主動報名參加將庫存排遺「堆肥化」的工作。這工作大部分的動作是打開箱子、倒出排遺、混入木屑與其他資材,因此有機會見識大量不同年分、不同狀態的排遺,其中一桶是標準的濃醇皮蛋味,嗆到大家笑中帶淚。

第一線身心靈都受創的清理工作得到重要的情報:不能讓少數惡意的人破壞系統運作,硬體設計必須能容錯,清空的流程要可以除錯,操作動作要符合人體力學。沒有完整的規劃設計,廁所很容易變成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惡臭淵藪。簡單說,廁所的設計要有能力被亂丟垃圾也不會堵塞,再怎麼臭也要可以正常使用,只要等清潔人員或志工出現,就能輕鬆恢復正常。

至於整間倉庫的排遺堆肥化處理,當初設定的目標第一個是不能有臭味、蒼蠅,這個在混入木屑等資材時幾乎馬上達成,後續追蹤一個月,幾乎沒有味道,蒼蠅非常零星。第二個目標是好氧分解、不翻堆、不遮蔽,因為有混入現地的森林表層菌種、蓬鬆的資材,分解狀態良好,8 個月後挖坑採樣,已經是園藝用培養土的狀態,充滿雨後大地的香氣。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