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尋常的邊界
許多例外存在的城市和島嶼讓人們重新思考「邊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有因為意識形態與政治分歧的人為鴻溝,為大自然提供了生態的避風港而形成的無人邊界;也有兩國持續在協議中的邊界,沿著河劃分,直到河流改變方向,以下介紹兩處人群與自然環境互相引動所造成的邊界,轉載自《不尋常的邊界》一書,七月由春山出版社出版
德國綠化帶:生態的避風港
51º 40′ 05″N | 11º 27′ 37″E
近四十年來,「鐵幕」將歐洲分隔為東西兩半,一道非正式卻牢固異常的邊界,從歐洲最北端的挪威與俄羅斯邊界,延伸到黑海的保加利亞與土耳其邊界。這道不可逾越的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實體障礙,在分裂的德國尤其顯著;東西德之間的界線,是由金屬圍籬、高牆、有刺鐵絲網、瞭望塔,以及地雷區所組成。為了更有效地監視這道邊界,東德當局要求在邊界線周圍保留相當寬廣的區域,遂演變成一種「無人區」;結果就是,從波羅的海到東德、西德與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現在的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的三國邊界區形成了一條走廊,大約 1,400 公里長、數百公尺寬。該區幾乎沒有任何人類的活動,沒有農業耕種、沒有林地管理;除了邊防警衛之外,這塊區域沒有任何人能越雷池一步。
大自然利用這種不尋常的情勢,迅速接管了東西德之間的整個「鐵幕」區。東西德統一之後,邊界被拆除了,在許多生態組織、德國聯邦政府以及各邦政府的幫助下,原來的鐵幕被綠化帶取代,旨在盡可能多利用先前的邊界做為自然保護區,並盡可能增加若干鄰近綠化帶的自然公園。
目前,這項目標已在相當程度上被實現了。綠化帶上的某些地區必須被歸還給原來的擁有者,有些部分則被用來建蓋新的道路(德國擁有全世界最密集的路網之一);另外有些地區因為沿線有大型工業設備,使其無法被利用做為自然場域。此外,由附近各邦、聯邦政府,以及不同的非政府組織所捐贈的若干重要區域的新增,都納入綠化帶中,至今已有超過半數的鐵幕地區被成功地囊括在這座綠化帶之中了。
這座綠化帶如今成了無數鳥類以及動植物的棲地,也成了原始自然的熱愛者所珍視的旅遊勝地。綠化帶所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它一網打盡了德國三種主要的景觀:北部的海岸、中部的平原以及南部的矮丘,這些自然特色都可在此被一覽無遺。
德國綠化帶是未來歐洲綠化帶(European Green Belt)雛形的一部分,沿著以前鐵幕走廊的整條路線延伸下去,這項計畫的口號是「邊界分隔開來,自然連結起來」(Borders separate, nature connects)。
除了上述的德國綠化帶,世界各地也有許多類似的情況,所謂的「非自願公園」(involuntary park)就在這些地方被建立起來。這種非官方的自然保護區因各種理由而存在,有些是邊界地區周圍或之間的分隔區域,譬如:在聯合國控制之下的賽普勒斯綠線(Cyprus Green Line);南北韓邊界上的非軍事區;以及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邊界區。有些是大型的軍事區,包括:新墨西哥南部的美軍白沙導彈試驗場(White Sands Missile Range)——占地近 8,300 平方公里;以及蒙特貝羅群島(Monte Bello Islands)——一座有著 150 多個島嶼的澳大利亞群島——這是英國在 1950 年代進行核武試驗的所在。還有些曾經遭受重大災難(地震、海嘯、工業意外事故)侵襲,如今已回歸大自然懷抱的其他地區,都已不再適合人類活動。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邊界的無人區
45º 48′ 10″N | 18º 54′ 19″E
南斯拉夫(經過血腥過程)解體之後,從社會主義聯邦的廢墟中形成的各國,試圖逐步改善彼此之間的關係,其中一項要務就是澄清彼此邊界的確切位置,以避免可能發生的衝突事件。
前南斯拉夫境內的大部分邊界,是由最高當局——主要為南斯拉夫共產黨——所決定,南斯拉夫分裂之後,這些邊界多被認可為新國家的邊界;其中,有些原本定義不明確的國內邊界,也是在變成國際邊界之後,問題才浮現出來。
塞爾維亞與克羅埃西亞之間的邊界便是如此。流經這段邊界的多瑙河,為兩國提供了一條自然分界線,塞爾維亞認為,邊界應該是沿著多瑙河中央劃分;但克羅埃西亞則認為,實際的邊界線應該沿著地籍(cadastral municipality)的邊界來劃分,而這些地籍的邊界,是於 19 世紀根據多瑙河當時河道的路線而劃定的。自當時起,多瑙河的路線偶有更動,有時是人為的更動,為的是縮短航程或降低河水氾濫成災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克羅埃西亞要宣稱擁有多瑙河左岸約一萬公頃的土地(如今仍在塞爾維亞的控制下)。然而事實上,這條大河右岸約 2,000 公頃的土地仍屬塞爾維亞所有。邊界的爭議在二次大戰後迅速浮現,但在之前,內部的邊界問題並無明顯的重要性,所以就像灰塵般被「掃到地毯下掩蓋起來」了。
直到現在,兩國之間的這段(暫時性的?)邊界認定,仍是根據塞爾維亞的意見,也就是說,位於多瑙河中央。根據克羅埃西亞的說法,多瑙河右岸約 2,000 公頃的土地需歸屬於塞爾維亞,但是,塞爾維亞並不想要這塊土地,因為若是如此,它就必須正式承認多瑙河左岸的 1 萬公頃土地屬於克羅埃西亞所有。
目前的邊界認定意味著,位於右岸的辛加島(Siga Island,代表著「無人區」)這座巴拉尼亞(Baranja)與巴奇卡(Bačka)之間的河中島嶼,即便自行宣稱是塞爾維亞的屬地,如今仍是由克羅埃西亞所掌控。而除了辛加島之外,多瑙河右側還有好幾座較小的島嶼。
當然,塞爾維亞並不認為辛加島是無人區,而是克羅埃西亞的一部分。這種含糊不清的狀況將會持續到兩國終於在邊界問題上達成協議,或是直到國際仲裁強制執行一項解決方案;第三個選項,但也是最不可能的一項,就是宣布該領土上有一個新的獨立國家,譬如最近宣布「獨立」的利伯蘭自由共和國(Free Republic of Liberland)(註 1)與恩克拉瓦飛地王國(Kingdom of Enclava)(註 2)。
說明:要確定河流兩側的方位,想像你就站在河中央,背對河流的源頭並面對河口下游方向;這時,河流左岸就在你的左側,右岸則在你的右側。
註 1:原書編註,利伯蘭自由共和國是由捷克人於 2015 年創立的私人國家,聲稱擁有位於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交界處的7平方公里領土。
註 2:原書編註,恩克拉瓦王國是一群波蘭人於 2015 年創立的私人國家,在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