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在場又不在場的獨裁者調味料:「自由」
《獨裁者的廚師》原書書名為波蘭文「Jak Nakarmić Dyktatora」,直譯為「如何餵養/養活獨裁者」,作者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被譽為波蘭最優秀的報導文學作家之一,在〈台灣版作者序〉中自況本書:內容貌似談論食物,實際上又是本關於自由的書。乍看之下或許有些困惑,但隨著經歷四年書寫、橫跨四大洲,踏查與訪談近現代最讓人聞之色變的五大暴力政權獨裁者 —— 然而並非直訪獨裁者本人,而是他們的貼身專屬大廚,透過飲食開展一幕幕過往難以窺見的獨裁者與其面貌。我們似乎可以從這些完全不同的飲食習慣文化、獨裁者個人的用餐軼事,與料理桌上美食的手藝人描寫中,逐漸明白這是一本關於一種在場又不在場的調味料,名為「自由」的龐大敘事,明白作者在序文中揭示的訊息。
前陣子有一則日文推特翻譯在台灣瘋傳,全文引述如下:我以前有一個學長,在做出重大決定前總是吃炸雞,被問到是什麼原因時,他說:「如果你喜歡的食物,吃起來還是很美味,那你的判斷應該還是正常的,對吧?」//如果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好吃了,或許你的身心現在很虛弱,你的判斷力可能會出現問題,這好像也不失是種生活小竅門。
說來遺憾,我自評是個不諳美食的木舌,但上述那種食物與心靈精神的撫慰關係,還在人生經驗的瞭解範圍內。《獨裁者的廚師》之所以是饒富趣味的作品,並不侷限於「食物與權力」或「革命是/不是請客吃飯」的單線比喻關係,而是同時具備了美食料理奇觀與政治獵奇現場的雙重性。一邊斷續閱讀的過程中(全書含前菜、早午晚餐、宵夜、甜點,其中更穿插點心,實在無法 —— 也不需要 —— 一次讀完/吃完),我搭配收看了兩部串流平台上的紀錄片影集,恰好對應了本書的雙重性。
其一是 Netflix 製作的紀錄片:《暴君養成指引》。使用宛如成功人士分享必勝心法的諷刺手法,「拆解」成為獨裁者/暴君的幾種方式,包括:奪取權力:希特勒、剷除對手:海珊、恐怖統治:伊迪阿敏、控制真相:史達林、打造新社會:格達費、永久統治:北朝鮮金氏王朝等「六大心法」—— 烏干達惡魔總統伊迪阿敏在《獨裁者的廚師》書中則擔當了〈午餐:烤羊肉〉章節的主角。
其二則是東京電視台推出的紀錄片(亦可在 Netflix 上收看):《超硬派美食大搜查》。劇組前進世界上許多難以想像的艱困或神祕環境,試圖呈現可怕情況下的人類都吃些什麼?從賴比瑞亞首都的內戰童兵、美國洛杉磯街頭駁火幫派、西伯利亞奇幻邪教人士、穿越邊界的非法難民,直到剛刑滿離開全美最大監獄的毒犯獲釋的第一餐。節目中出現的場景已經夠讓人瞠目結舌,在那些難以用人間來形容的場域,煉獄般的食物與心境令人不忍卒睹(難怪節目要以超硬派命名啊),卻仍然是當下畫面中人獲取能量的重要一餐。
進食在生物學上是提供能量的必要行為,但人類文明將進食賦予社會性,於是食物現場成為故事發生的舞台:從耶穌與門徒揭露信仰核心的最後晚餐、劉邦與項羽權力抗拮的鴻門宴、古今中外多道名菜料理都打著前宮廷外流的名號而竄紅……到近現代我們仍然對海內外「國宴」的菜單非常好奇,而食材究竟從哪裡來,有多少添加物?更可能成為立場辯駁的話題(或甚至是公投議題),掌握國家與組織權力核心的人究竟吃些什麼?怎麼吃?始終提供了更多幽微而足令一般人用自身經驗對照的訊息。
《獨裁者的廚師》裡出現的食物,遠遠比《超硬派美食大搜查》中出現的高尚、潔淨且繁複不少,但能坐上那些位置的獨裁者,正是透過了《暴君養成指引》中的一種或多種方式取得權力。一方面是美食料理的異國奇觀,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權力的獵奇現場;但無論是「奇」或「異」,飲食一事終究提供了一個切口,一個可以想像推敲、代入的個人經驗:吃不吃辣?喜不喜歡喝湯?是怕燙的貓舌頭嗎?但這樣的可近身性有時也可能讓人驚愕不已 —— 西方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但擁有同樣的飲食習慣或癖好的人,卻有人成為了獨裁者等級的非人怪物。
在我長大的花蓮,有幾間姑且可以稱之為「元祖網紅餐廳」的名店,而催生這些名店的人並非網路紅人,而是台灣獨裁轉型民主前後,權力者微服出巡、拜訪所謂「民間友人」而停駐宴飲的小店。數十年過去了,這些店內或許還貼著斑駁而褪色的照片,小店規模也已成長數倍,現在成為真正的網路名店,服務真正的網紅與旅人。那是一個充滿情治特務與間諜疑雲的時代,權力作為一種展演,資料影像中呈現的畫面,看似庶民與權力者共食,實則不然。但庶民卻透過在想像中補完權力展演的後續劇情,在現實中大排長龍,只為享用那權力者曾欽點過的食物……
這樣的權力展演實例當然也可以是反向而行的:現任《鏡週刊》社長裴偉,2021 年出版《裴社長廚房手記》,收錄名菜大廚祕方復刻及家族私藏食譜,確實要養成美食之舌是由後天努力與先天家底環境打造的,這本書叫好叫座,但更讓各界驚呼的是,裴社長2022年新年伊始,在個人臉書上發布一篇〈關東煮(李登輝國安祕帳始末)〉,藉關東煮為底,娓娓道來《壹週刊》李登輝國安祕帳該期「動搖國本」雜誌的編採實錄,在社群上有高達1,500多次分享。其文結尾寫道:這就是添財的關東煮,無比踏實的美味。是我和謝忠良在李登輝國安祕帳事件告一段落,我們吃的熱呼呼的療癒料理。直到現在,我去添財吃黑鮪魚、吃握壽司、無論吃什麼季節料理,一定先叫一盤關東煮。我吃著煮透的菜頭,沾上甜辣的味噌醬汁,總還是會回味起那些為了一挖掘真相擔心憂慮的日子,關東煮真是動搖國本的味道啊。最後更附上關東煮備料食譜,但讀者的熱烈反應顯然不全是為了關東煮,也不全是為了權力遊戲的描寫而來,而是兩者共食、慢慢燉煮出來的絕妙滋味。
到底那個名為「自由」的調味料是什麼?食譜上的千古之謎:適量,究竟是多少?讓我們再次回到本書〈台灣版作者序〉中的作者所言——這是本結合了食譜與廚師不凡經歷的作品,也是本警惕之書:不管是對在波蘭的我們,還是對在台灣的你們來說,都要警惕這份得來不易的自由,究竟有多麼容易失去。
總是想起祖母以台語問我「食飽未?」在將飽與未飽之間,即是一種在場又不在場的調味料:「自由」,獨裁者如此,普通人如此。差別在於,獨裁者始終是獨裁者,而獨裁者會想盡辦法讓自己吃飽,即便會有許多普通人,永遠失去進食的機會。
天佑烏克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