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是我們的參考音樂,參考參考吧!」

電影配樂家們最害怕的是什麼?

A:改剪接。
B:播放第一段為某片創作的配樂 demo 給導演聆聽的瞬間。
C:參考音樂(temp track)。

真的是⋯⋯有點難選呢,因為都好恐怖。

但硬要選一個的話,我想大家應該還是會選參考音樂吧!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偉大的維基百科對「temp track」的定義(翻譯自維基百科):

參考音樂是在影視製作的剪輯階段中使用的一份現成的音樂或音檔,作為導演在一個場景中所要找的節奏、情緒或氛圍的指引。它也被稱為草稿音樂(scratch music)、暫時配樂(temp score)或暫時音樂(temp music)。

在電影發行前,這段音樂通常會被專門為電影創作的原聲帶所取代。雖然有些人覺得,必須遵循參考音樂可能對作曲家而言是種限制,但在為特定場景中尋找正確的音樂風格時,參考音樂可以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而且可以為作曲家和導演節省時間。

在時間高度壓縮的電影後製環節中,參考音樂是極為重要的必要之惡,剪接師與導演需要它,來協助剪接順暢、梳理鏡頭之間的節奏以及需要的情緒、甚至定調片子的配樂風格,進一步與製片人、投資人、出品方溝通(讓他們「放心」);有時導演未必善於用文字言語表達自己對音樂的需求與想像,而作曲家若是經驗不足,也可能無法有效溝通取得共識。因此,好的參考音樂在這種時候,可幫助雙方省下大量時間與心力,讓原創配樂的寫作與製作過程順利運作。

但是,更常出現的狀況是,參考音樂可能會大大限制配樂家對原創配樂的想像。試想,導演與製片人們,從剪接階段開始,到聽到配樂家寫出第一段配樂為止,往往已經連續聽了兩、三個月以上的參考音樂;對於片中需要配樂的場景,如果你經驗不足,對於參考音樂目前達到了什麼、沒達到什麼,以及希望原創配樂進一步多做些什麼缺乏明確想法時,實在很難跳脫出參考音樂的框架(國外業界說法叫「married to the temp」,即嫁給了參考音樂)。再者,多數參考音樂都是製作精良的好萊塢電影原聲帶,而配樂家第一手交出來的,往往是 MIDI mock-up(用數位音源模擬做出來的 demo),甚至更不完整的草稿。若無法想像原創樂曲經過妥善製作(錄音、混音)後能呈現之最終樣貌,內心一樣很難擺脫精美的參考音樂,進而接受甚至擁抱那些剛出生的原創配樂。

當然,有些片子的參考音樂可能真的就只是參考、甚至不用參考,或許導演只是想表達自己期待的音樂風格,或大概的速度與線條,進而留更多空間給配樂家發揮。又或是,我也遇過堅持不放參考音樂(或不讓配樂家聽到參考音樂)的導演,他們多半希望從配樂家身上聽到更多對音樂敘事的可能與想像,只有在需要時,才會選擇性地播放部分參考音樂來與配樂家溝通。在這種情況下,配樂與導演之間身為創作者對創作者的交流,往往更能激盪出好的作品。

當然,我是說在有充裕時間的情況下啦。

隨著影視產業幾近令人窒息的後製流程以及資方期待,現在的剪接師愈來愈需要有挑選參考音樂的品味與剪輯能力(在國外會是由音樂剪接師[music editor]處理),而參考音樂與剪接影像搭配的效果往往也愈來愈完美,著實造成配樂家們工作時的各種壓力與限制。以筆者自身經驗來說,比較好的應變方式會是,在拿到剪接時,優先觀看完全沒有參考音樂的版本,先建立自己客觀的第一印象,整理消化自己對戲劇節奏、配樂風格,與音樂進出的想法後,再回去比對有參考音樂的版本,從中推敲出導演可能想要達到的效果,最後在配樂定位會議時(spotting session)有效逐場逐段地溝通,進而取得共識。

當然,無論是對導演或是配樂,對於創作美學的感受、表述能力,以及在作者本位與產品服務本位之間的拿捏和平衡。人在江湖,遲早都需要尋找、累積出那一把自己心中的尺。

圖: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