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Netflix 上架的紀錄片《AlphaGo 世紀對決》如果光看英文片名 AlphaGo,會以為是那隻名滿天下的人工智慧圍棋程式的「生涯」紀錄;如果光看中文,則會認為是 2016 年三月,它和接近人類圍棋智慧頂端的韓國職業九段李世乭所進行的、那場五番戰的過程紀實。上述兩者皆對,但這部片之所以這麼好看,是因為它還「紀錄」下了更幽微的東西。
那既非求勝意志,也不是慘敗的悲壯,更不是科技翻越巔峰的熱血。是介於這中間的某種茫然、猶疑,還有恐懼。
這點,或許能以第三戰賽後,AlphaGo 的開發團隊深度思維(DeepMind)的成員說的這段話為例:「老實說,我真的高興不起來。我們贏了當然很棒,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我,卻是看著這名男子竭盡全力地嘗試,最後卻又徒勞無功⋯⋯」
當時,李世乭以 0:3 落入谷底絕境,從出乎意料的首盤,到被 AlphaGo 神奇的第 37 手驚嚇/驚喜而在第二戰吞敗,再到為了求勝拼命變換招式,「下得完全不像自己」結果輸更慘的第三盤,李在賽後走向記者會的場面,可以說是滿室哀戚。這究竟是實力差距?還是臨場的高壓與滿溢的未知性觸發了人類精神層次的亂流?或者,這兩者真的有差嗎?
而現場眾人之悲,究竟是因為「人類」落敗了?還是看著有點男孩氣質的李世乭孤單地承受那碾壓,讓人不忍?
隔天,李世乭在第四戰第 78 手,下出電腦判定只有不到萬分之一的人類會選的位置,落在 AlphaGo 神經網路的盲點,從而導致它的決策崩潰,讓人類拿下絕處逢生的唯一一勝。在此,導演葛瑞格.寇斯(Greg Kohs)處理得歡欣鼓舞,彷彿隧道盡頭有了光,但你我感受到的美好衝動,究竟是什麼?是高興那堅忍不拔的鬥士終於贏了一場?還是相信人類終究棋高一著——有人這麼天真嗎?又或者是,如片中所歸納的,AlphaGo 的創新與深邃讓李在三場對役之後也「成長」了,下出被中國同行古力稱讚的「神之一手」?
以上種種,我認為皆有,但是觀者如我一方面感動,一方面不免疑惑、反思,而這正是本片的價值。《AlphaGo 世紀對決》聚焦的時間不長,從深度思維第一次邀請職業棋手(歐洲冠軍樊麾)與 AlphaGo 對弈,到李世乭的五連戰,片子本身對圍棋,對人工智慧,對李世乭本身都沒有太多脈絡介紹,然這是一部清晰易懂,情緒感染力強,帶來的思考也很足的好片。尤其對身兼電影愛好者、有程式設計背景、又從小崇敬圍棋的我來說,它的層次更是豐富。
葛瑞格.寇斯過去曾以 NFL 的影片拿下十座艾美獎,他捕捉工程團隊的開發氣氛,以及「戰情室」對系統思路的觀察,如同球賽場邊教練團的戰術彙報;這同時還有現場講評,有網路上各國專家的連線,有首爾市區的電視牆,和圍棋會所內的群眾畫面。更讓我驚豔的是,他把李世乭在比賽中沈思、苦惱、詫異、慌亂、頑強抵抗或面對自我的情緒,都拍下來,都剪進去。於是職業棋士周源說的:在棋盤上每個人的自我會完全顯露,無從隱藏,或樊麾說:「下棋的當下,你面對的是一面鏡子」,都被完美印證了。
猶記得當初,我也是那衷心希望「人類不要輸」的觀眾之一,那心態的背後除了(科幻片看太多)對人工智慧的戒慎恐懼,還有多年來對圍棋的浪漫想像——它在我心目中,是最接近藝術的棋類,因為棋步的選擇真的太多,遠超過現在(及可見的未來)電腦硬體的計算極限,故人類下棋憑依的直覺、性格與風度,搭配實戰所需的龐大縝密的計算能力,再加上臨場抗壓的心理素質,這種種都構成我對棋士的景仰。
當我想像:以邏輯和演算法為核心的 AI,有一天若戰勝人類,也就意味著圍棋被「破解」了,棋類本身的神祕性將不復存在。但在《AlphaGo 世紀對決》裡,開發團隊提到「它」其實能掌握某種程度的直覺,這令我非常好奇,可惜沒有進一步著墨。而在那之後的一年半,最新版的 AlphaGo Zero 已經可以不輸入任何既存的棋譜當教材,自我學習到完勝所有舊版。至此,圍棋的真髓已經被掌握,而人類該開始向它拜師了,是嗎?
還好,至少我還有電影。畢竟在可見的未來,應該還沒有人工智慧能拍出一部《AlphaGo 世紀對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