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座城市的每一條街裡,都有一個渴望著揚名立萬的無名小卒。他是個孑然一身、為眾人所遺忘的男人,亟欲證明自己還存在。
1976 年《計程車司機》的原版電影海報上如是寫道
「Wallace先生,這裡這裡!」1972 年 5 月 15 日,正在競選美國總統的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剛剛準備走下戒備森嚴的演講台、與台下群眾握手致意,台下一名年輕人突然放聲高喊,隨即用一把點三八左輪手槍朝著這位候選人連開了五槍。
執行這項暗殺任務的槍手是一位長期獨居在汽車上的 21 歲年輕人阿圖・布雷默爾(Arthur Bremer)。他的任務失敗了,他未能殺死他的暗殺對象(只是打中脊椎導致下半身癱瘓),自己也毫髮無傷就被制服。然而被捕的同時,在他車上搜索到的一本長達 113 頁的日記,卻真正改變了世界。
「接下來的日記會記錄下我個人密謀槍殺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或是喬治・華萊士的過程。」在這本記載了事發前一個月心路歷程的日記開頭,布雷默爾這麼寫道。
在完全被社群媒體統治的 2019 年,24 小時淹沒在喃喃自語的資訊瀑布流裡的我們,已經很難想像,五十年前來自一個槍手喃喃自語的日記,就足以搖晃整個世界。法院審判過程中,律師刻意曝光日記內容,試圖透過當庭朗讀來證明布雷默爾的精神失常。日記顯示他的動機完全無關政治或是對社會不滿,更和深陷政治風暴中的尼克森總統本人毫無關係。他從頭到尾只是想紅,甚至在日記中不斷提醒自己趕緊構思一個夠厲害的經典名句,準備在開槍之際大喊,雖然他後來忘了這麼做。
有趣的是,1997 年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解密的白宮錄音中,剛剛發現自己竟是槍手第一個暗殺選項的尼克森總統還摸不著頭緒地問幕僚:「這傢伙倒底算是ㄧ個右派人士還是左派人士?」幕僚則回答:「我想等我們處理完,他一定會是一個左派激進分子。」尼克森聽到這個答案樂不可支地說:「很好很好」。
這些活在雲端的政治人物大概從沒想過,「人際挫敗」會是殺人動機。布雷默爾和 16 歲的女友約會三次之後,就因為舉止太過怪異被甩,還被女孩的媽媽指名要他離她女兒遠一點。在家暴中長大、一生沒有過任何健全人際關係的布雷默爾措手不及地,失去了人生唯一一段正面的關係。這個經驗也促成了《計程車司機》中的經典畫面:男主角崔維斯在電話中被女友殘酷地拒絕之後,攝影機慢慢地從他身上轉向空蕩蕩的走廊,因為導演馬丁・史柯西斯覺得,讓觀眾「親眼見證這種人際的拒絕實在太過殘忍」。
編劇保羅・許瑞德(Paul Schrader)只花了十天就完成以該事件為基礎的《計程車司機》劇本。當時他自己甫和妻子分手,並且過著經常睡在車上、到處流浪的落魄生活,完全能理解那種與世隔絕的人際狀態。所以汽車變成他劇本中的核心意象:一台車,載著一個人,在都市裡到處遊蕩;就像一個鐵做的棺材裡頭裝了一具屍體,與整個馬路上的活人形容是兩個世界。
布雷默爾和電影中的崔維斯都選擇射殺一個名人,來讓自己成為一個名人。就像殺害約翰・藍儂的兇手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說的:「我不是在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在殺死一個名人的形象。我在殺死一張唱片封面。」
如果沒有真的開那五槍,布雷默爾的日記基本上是個樂趣橫生的鬧劇:買了槍之後,他一直苦於無法精準射擊目標。「真的是太扯了!到底有誰能拿這玩意兒到底有誰能拿這玩意兒打中任何人⋯⋯我跟歷史有個約會,但我遇上的困難是,我沒辦法打中十呎之外任何鬼東西。」他在日記中抱怨。緊接著他把藏有槍的行李忘在飛機上,錯愕地發現自己的名字在機場的失物招領廣播中被反覆放送。另外一個晚上在旅館裡,他就像片中飾演主角的羅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一樣,拿著槍對鏡練習帥氣的舉槍姿勢,結果不小心把槍掉到地上走火,差點射中自己。
然而就像蝴蝶效應一樣,他的那五槍又衍生了另外幾聲槍響:1981 年 3 月 30 日美國總統雷根在華盛頓的希爾頓飯店外被開了六槍,腹部中彈導致嚴重內出血。行兇的 25 歲年輕人小約翰・欣克利(John Hinckley Jr.)連續看了 15 次《計程車司機》,多次跟蹤女主角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並向她求愛遭拒,還持有了一本布雷默爾為了籌措訴訟費用而同意出版的日記。
布雷默爾的日記就像一個出生太早的臉書帳號,想要成名、想要被注意、想要被「讚」。小約翰・欣克利則用了他自己的方式,按下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