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富作用》的觀影副作用:名為「諷刺社會」,卻敲響「笑死於娛樂」的當代警鐘

⋯⋯讓書(指《美麗新世界》)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看完今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瘋狂富作用》這部典型歐式黑色嘲諷的電影之後,我臉色鐵青地走出戲院,完全笑不出來。令我臉色鐵青的,想當然耳並非坐在我兩旁、在電影正片播映當下時而大聲交頭接耳、時而因荒謬情節而大笑的觀眾們,而是這部高高在上的電影表露出自鳴得意、自以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荒謬,抱持著一副「觀眾們智商低落」的姿態所拍攝的電影作品竟能受到坎城評審的青睞。身為觀眾,我真心地感受到被鄙視了。

《瘋狂富作用》帶著傳統左派的關懷三角——階級、性別及種族觀點,從時尚網紅情侶的視角出發,導演成功地扮演一位匿名酸民的角色,從流行時尚產業為了行銷所做出的政治正確偽善姿態——眾人平等(Everyone is equal),穿插諷刺伴侶之間的性別權力關係,一路嘲諷遊艇上富人階級的「齊頭式平等思想」,讓勞動階級放下他們手邊的重要工作,一同與其享樂——成為後續既悲劇又令人發笑的開端。

之後,遊艇遭海盜突襲而炸沉,生還者漂流至「無人島」上用力求生,卻沒想到原本身為最低階級的遊艇移工擁有最珍貴的野外求生能力——捕魚生火,瞬間鹹魚翻身,成為島上的「船長」。無論人們如何翻轉翻轉再翻轉,身處人類社會,不管環境如何,便永遠逃脫不了階級與權力流動的恐怖關係。

《瘋狂富作用》的嘲諷力道十足,但似乎無法引起對於現實的反思,淪為純粹的娛樂。CATCHPLAY 提供

諷刺往往是讓電影轉化幽默、令人捧腹大笑的重要元素,然而,當諷刺元素使用過多而欠缺反省深度時,觀眾觀影時所啟動的發笑就成了一劑毫無意義的麻痺針。《瘋狂富作用》的嘲諷力道十足,「笑」果極好,卻也讓人擔憂,這部做足「全球化觀察」與「社會批評」的電影,讓我不禁懷疑,導演真的有想透過電影敘事,表達讓觀眾不易在日常生活被挖掘的批判觀點嗎?抑或是,導演只不過是想藉由電影此一媒介,展現自己作為社會批判者的犀利與精準眼光?本片透過影像展現的情節如此粗淺易懂,彷彿已然認定觀眾極其無知、對一切均毫不知情。

當現今的社群媒介生態已朝往更為娛樂與破碎的方向時,談論嚴肅公共議題的平台已日趨減少,相對的,諷刺的政治喜劇在現實與虛擬之間早已無所不在——因為那是一種「傳統」,然而,正因「傳統」看似理所當然,如今是時候提出這個提問:「諷刺」手法到了這個年代還能有什麼新意?如果當代敘事的諷刺僅能引人發笑而欠缺鬆動現有結構的可能,那麼我們還需要這般諷刺嗎?

《瘋狂富作用》呈現出流行時尚產業中,外表至上與品牌極力塑造高貴形象的現象。CATCHPLAY 提供

在諷刺早已無所不在的當代文化之中,姑且不談導演已將自己作為導演的目的與社會批評家相互混淆,我並非不接受諷刺敘事在電影打造的效果,而是要更進一步叩問,如何能透過不同諷刺的方式讓觀眾警醒現實狀況的危機,而非純然耽溺於諷刺與幽默——即不斷地「發笑」之中。

換句話說,觀影後啟動反省思考的重要機制,才是製作社會諷刺電影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否則,電影將復返僅有「娛樂」的乏力效果,猶如現今平庸且蒼白的電視與網路新聞一般,啟動了我們對於事物無盡的娛樂效果,透過「笑死」理解世間所有的荒謬與不公不義,卻也似乎不過僅止於此。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