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未來》、《E.T.》與《第三類接觸》中的當下與未來想像

總體而言,《回到未來》(1985)、《E.T.》(1982)和《第三類接觸》(1977)這三部電影皆基於其被拍攝的年代而呈現了當時應有的特色與現象: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蘇冷戰所賜,美國與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使得科技在毫無預料的情況下急速發展,人類於大航海時代之初、二次大戰落幕之間對於第三世界的侵略與剝削——這被稱之為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在軍備競賽開始後轉移到外太空。

1969年,人類正將阿姆斯壯送上月球,而自此開始,太空、對於未來與科技的想像成為了人類的「新」第三世界,《回到未來》、《E.T.》與《第三類接觸》也各自呈現了此時期人們對於科技與未來的想像:我們能夠如《回到未來》干涉過去的事件,在《E.T.》與《第三類接觸》遇見完全不同於《異形》(Alien)系列的友善外星物種,甚至透過他們凝聚分崩離析的人類社會。

廚房

德國女演員約翰娜.馮.柯奇安(Johanna von Koczian)於1977年寫道:「廚房(Küche)、小孩(Kinder)、教堂(Kirche)——此為戰後時期西德的三個傳奇的 K。」自20世紀起,建築師們在蓋房子時愈來愈重視廚房的設計,廚房與客廳——兩個空間皆是家庭之內或之間的重要的社交場所——毫無疑問是這三部電影中的主要場景之一:《回到未來》的馬蒂意外回到父母相遇的1950年代美國加州,驚險地讓父親免於母親爸爸的車禍,並同時在母親的家庭晚餐上得知父母當年墜入情網的原因,可能為「彌補」父親的晚餐邀約;而《E.T.》中的三位孩子們想將外星人 E.T. 介紹給母親認識的場所永遠是廚房,然而母親卻因為「從未以孩子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而始終對 E.T. 視而不見,即便 E.T. 早已在廚房和客廳之間大搖大擺地晃悠;至於《第三類接觸》的羅伊則是在晚餐上將馬鈴薯泥疊堆成他那晚看到的景象,妻子與孩子們才開始意識到父親進入了像《鬼店》(1980)中的著魔狀態。

電視機

「電視機陪伴我成長」(I was raised by a television)——這句來自邦尼・麥基(Bonnie Mckee)〈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的歌詞體現了1950至1980年代電視機於美國的普及化:當馬蒂對過去的祖父母說道自己家有兩台電視機時,母親的兄弟姐妹七嘴八舌地說「那你家一定很有錢!」;而 E.T. 將冰箱內的啤酒喝完後,看著電視機裡播放的老電影,同時將自己看著電影時產生的悸動傳達予遠方的艾略特,使得艾略特腦中突然充滿了對物種的博愛而將實驗室裡準備被解剖的青蛙放出來,並在一團混亂中複製了老電影的場景,與自己暗戀的女同學親吻;於懷俄明州建立聯絡幽浮的停機坪的法國研究團隊表示,許多那晚見過光怪陸離景象、卻沒有如羅伊和吉莉安著魔般前來「朝聖」的人們,或許是因為沒有電視機、沒有看到軍方所發出的消息而作罷。

自1950年代起,電視機無疑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無法想像的發明之一:羅伊、吉莉安等人能夠透過食物、土堆與顏料「重現」他們看見的景象,卻永遠無法如電視機般即刻且準確地傳輸影像,如心靈/遠距傳輸(teleportation)一樣,這也正是 E.T. 和艾略特之間的溝通方式,如電視機般相互連接與理解。不論是無人機、低軌道衛星網路或是因應疫情的遠距教學,電視機的技術無疑使更多的現代發明成為可能。

家庭

接續戰後時期的「3K」,柯奇安補充道,「廚房(Küche)、小孩(Kinder)、消費(Konsum)則是最近的說法。」根據柯奇安撰寫〈那一點點的家務…〉(Das bisschen Haushalt…)一文的1977年,這個說法恰好對應了三部電影的拍攝年代:廚房的社會功能顯得愈發重要,女人的角色在家庭主婦、職業婦女與母親之間轉換,電視機上無限循環播送廣告與卡通——人類的生活範圍皆控制在「家庭」和「家務」之內,鮮少擴及到整個社區、城市與國家等級的規模。

家庭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觸的社會化組織,同時是三部電影中除了時空旅行與外星人之外的核心議題,這也體現了科技的發展之下,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雖然大幅縮短,心理距離卻日益疏遠:馬蒂夢想成為搖滾巨星卻不被父母理解,古怪的艾略特老是被哥哥和朋友欺負,而羅伊對外星人的癡狂造成了自己被妻小拋棄。可是透過博士回到未來,透過 E.T. 介入支離破碎的家庭,透過釋放善意與失蹤多年的人們的外星族群,對於科技與外星人的想望,或許將成為這些問題的解答。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