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_李明璁

宇宙不被塑膠人

下課時,有位多年不見、剛從某跨國公司轉職的學生,走來告訴疲累的我,今晚和學弟妹坐在一塊聽講,讓他突然想起了那個神奇下午的宇宙塑膠人;也謝謝我們仍能行走在同一邊,繼續練習著不願「被塑膠」地工作、生活,好好做自己。

專欄作家_李明璁

重新遇見,一間全球在地化的書店

那些唱衰「本土題材難出國門」的人,無法理解回溯歷史的能量多麼巨大,所有跨越疆域、穿透人心的生命力都可能由此孕生。從文學、藝術、音樂、電影、遊戲乃至動漫,台灣文創的未來不能只依賴中國龐大的資金市場,關鍵更在於:能否誠懇動人地訴說土地與文化的故事,並以創新科技形式重新闡揚歷史人文內容。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我曾在那兒,遇見什麼樣的自己

我總是習慣在醒來片刻就開始發呆。尤其愈來愈冷的季節,所謂異國情調不過是晨間的一縷冰冷空氣,從窗櫺縫隙悄悄鑽入面頰毛細孔。十八年了。如果從那刻以後的自己有了什麼新生意義,「新自己」如今也已成年。永遠記得當時的不安感,幾乎蓋過了興奮。這是我和「新自己」相遇的第一晚,與其說新奇陌生,不如說一切似曾相識 (déjà vu)。

專欄作家_李明璁

世界盃的情熱番外篇

馬修因日韓世界盃將至的「突發性東亞熱」,當然改不了他的歐洲中心主義。比如他竟然還在用「遠東」(Far East)這種帝國視角的字眼,而被我笑嗆:「你才遠西(Far West)咧」

專欄作家_李明璁

我們何其幸運

或許人生真的不是由「得到什麼」所構成,相反的,是被「失去什麼」而牽引前進。從 20、30、來到 40 幾歲,每個階段我都曾被老天高高捧起後重重摔下。我遺失過許多比物品和金錢更令人慌亂失落的東西,像是對政治與社會的理想、對人的善意信任、對親密關係的認真承諾等等。而且,我不能只說自己被竊走了什麼,捫心自省,我也曾深深愧疚於自己帶走了別人的重要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