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KALD DAMU)與斯洛伐克藝術中心(Stanica Žilina-Záriecˇie)於12月初舉辦線上藝術節「Ďaleké divadlo」(遠距劇院),由學院負責人索雅‧羅德克(Sodja Lotker)召集駐當地年輕藝術家,以「遠距」概念創作,探索人類的溝通與接觸形式,及其中的藝術性可能。
即使核心概念各異,這組作品不約而同地關注同一個與他們的生活現況息息相關的主題:布拉格封城,幾乎所有學院都採遠距上課,這對讀表演藝術的研究生而言尤其痛苦。在他們這段創作生涯中,最珍貴的經驗莫過於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合作,但無法見面、整天在家用視訊軟體 ZOOM 溝通,使得他們偶有脫離現實之感。於是透過這次藝術節,他們紛紛以自己的方式去回應——「現實」(reality)與人類溝通究竟是什麼。
在台灣創作者于恩平演出的〈Someone has shared a document with you〉中,媒介為可共享的 Google 雲端文件,每位玩家會進入一個名為「Welcome, xxx(你的名字)」的雲端文件裡,並得到單獨的40分鐘。我們看不見螢幕另一頭的人,於是緊緊抓著來自彼岸的另一個小小游標。首先,我們被告知不能使用語言,只能使用空白鍵等功能,在版面內調整移動速度,就可以奔跑或爬行,而換行跳耀代表笑,靜止閃爍代表哭,我們一步步認識這個小小游標。它宣稱能打破量子力學的規則,真正碰觸事物。「I am touching you.(我在觸碰你)」它這麼對我說。接著我們一起用符號蓋了屬於自己的房子,再以游標的形式在房子各處共享在此的經驗——藉著拷貝貼上在電腦螢幕上共享一杯茶「tea」。
每一位玩家都將因各自的慾望而獲得不同的體驗。有些玩家與創作者開啟了關於虛無的討論,他們一起走進雲端文件白紙以外的領域,或是將「外面世界」的事物以剪貼的方式帶進這個共享的世界。此演出完全沒有文字與符號外的影像,但在隔離中,長期盯著螢幕上的臉孔,開始對人類接觸感到失真的玩家們,卻逐漸發現游標竟然可以取代臉孔,成為更親密的存在。
像大部分的參與者一樣,在遊戲結束至今,我仍捨不得關掉那份文件。我時不時查看、等待,也許哪一次打開,那個小游標又會再次對我說話。
德國創作者萊文‧艾歇特(Levin Eichert)以 ZOOM 進行的演出〈You are on my Screen〉則將十幾位參與者集結在一起,互相透過螢幕「遠距傳物」。我手上的茶杯到另一個人手上時,變成了一碗湯;另一個螢幕中的香菸旅行了數千數百公里後,在別處成為一支藍筆。我與遠在維也納的兩位參與者在 ZOOM 的森林視窗裡面逛了十幾分鐘,其他人則分別在「陽台」、「酒吧」、「夢境」或「字句之間」度過屬於他們的時間。
這場遊戲將語言與人類溝通當中的誤解變成了共創經驗的工具,而可以交換的不只是物件,在此空間,連感覺都能交換。一隻來自荷蘭航空的「充滿愛的玩具熊」,到了另一個人身上便成了旅行記憶中,飛機起飛前的緊張感,和在疫情限制下想到旅行時胸口的氣悶。此演出在一群陌生人間創造了短暫而深刻的親密,在遠距下的語言轉譯、錯譯之間達成理解與共在。
而立陶宛的創作者埃格萊‧希姆奈特(Egle. Šime.naite.)以聲音為創作主軸,〈Human sound〉是她進行了半年的聲音實驗,很幸運,他們當時還可以現場排練。在諸多的嘗試中,她想要錄到人類在從事各種行為時所發出的細微聲響,打嗝、放屁、髮絲隨風飄動或爬完樓梯的心跳,再由于恩平、芬蘭聲音藝術家瓦爾特利‧阿蘭寧(Valtteri Alanen)共同演出:當一位表演者講述日常經驗時,她的聲音就在現場混音的配合下,和其他預先錄製的人類聲響融合,創造一種人類存在的多重聲線。
對埃格萊而言,她最希望在觀眾面前進行演出,因為現場聲波的振動無法經過螢幕到達對面,或說,這種振動會透過電子儀器與觀看裝置的轉化而轉變質地;呼應遠距的主題之下,她則欲喚醒觀眾遠距觀看經驗中現場性的缺席,來凸顯現場聲音的親密。
另一位立陶宛創作者阿爾尼斯‧阿萊尼科娃(Arnis Aleinikovas)的作品則展現了對 ZOOM 的高度熟悉。 〈Fragmented Realities〉裡,先是由來自捷克的伊莉莎白‧諾瓦科娃(Alžbeta Novakova)為觀眾進行一場「廁所秀」,歇斯底里而幽默的演出呈現了「清醒的時間都在用 ZOOM 與外界接觸」的焦慮;再來是由人在東京的 Sai Sai 為我們講述她所身處的日式公寓與東京街道,所有事物的質感與兒時回憶混雜在一起,有時候,她成為兩片嘴唇,螢幕之外的她不被我們看見;賈奇姆‧蘇拉(Jachym Sura)則在布拉格無人街上想像飛行的感覺。
透過交叉剪接,三組影像的互文關係十分有趣,而我們不斷被打斷、被提醒「All the images you,re seeing are pre-recorded(你看到的所有影像都是預先錄製的)」——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嘗試,因為 ZOOM 的設計就是為了讓分處兩地的人處於同一「現在」,但此時觀眾與表演者的時間不同步,又不像追劇可以隨時按暫停,遂使得「現在」的意義變得混亂。我們感到自己正與表演者一起經歷同樣的時間,但這幻覺卻無情地被戳破。
回到疫情中 ZOOM 會議的日常,在每次微秒之差或畫面卡住時,不也是不斷地創造這種經驗層面上關於「現在」的混亂嗎?不過在這些「擦身而過」與被觀看的壓力之下,演出的影像內容卻從公開式演講,逐漸轉為對樹洞傾訴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