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聽過的 MTV Unplugged 

前陣子看到一篇報導,大意是說,人在邁入 30 歲之後,多半會愈來愈聽不進新歌、且總覺得還是老歌比較好聽;因為那段可以無限接收音樂的「海綿期」已經過去了。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搜索新歌的高峰年齡是 24 歲,到了 30 歲出頭時,他們的音樂品味會趨於「成熟」,而到了 33 歲以後,人們基本上就不聽新歌了。除了因為生活忙碌、時間不足、歌曲太多以外,懷舊當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一項發表在《記憶與認知》期刊上的大型研究報告發現,老歌能夠有力地喚醒人們對校園或大學時光的記憶。

高一暑假時,跟同學們一起去美東遊學,當時很幸運地語言機構安排我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教室上課、並住在哈佛的宿舍,那段時間我們天天在哈佛廣場與麻州劍橋的中央廣場之間往返,同時開始體驗西方宿舍生活、用力呼吸著波士頓的新鮮空氣。那是 1998 年,一個我們還用 CD Player 聽音樂的年代,我記得抵達劍橋的第一天,我就去唱片行買了一張之後會連續聽上兩個月的專輯——布萊恩‧亞當斯 (Bryan Adams)的《MTV Unplugged》 (1997 年發行)。

對於一個才開始彈吉他一年、剛練會〈Tears In Heaven〉的小屁孩來說,這張流行搖滾專輯雖然曲風不會太陌生,但裡面的編曲細節完全可以說是外星人等級。整場音樂會編制相當龐大,除了布萊恩‧亞當斯本人自己抱著一把木吉他外,另外一個吉他手從頭到尾穿著西裝站在背後,時而彈奏藍調吉他時而彈奏細膩的尼龍弦;貝斯手一下電貝斯一下 double bass,兩個鍵盤手則分別演奏鋼琴與管風琴;鼓手意外地面對主唱坐在觀眾前緣,遠端再加上一個打擊手處理像是沙鈴、風鈴等特殊小樂器,前後把主唱包覆著,呈現一個環繞的音場;此外還有一個客席的愛爾蘭風笛演奏家,以及整場演唱會的音樂總監邁克爾‧凱曼(Michael Kamen)所率領指揮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弦樂團。

我為什麼會記得這麼清楚呢?因為當初我連 DVD 一起買了,而且至今看了幾十次有吧。

在那之前,我的音樂經驗多半就是華語粵語流行歌曲、日本小室哲哉樂團、西洋搖滾樂團、西洋老歌等等,因此聽到這種不插電編制且層次細膩,又是弦樂又是民族樂器的「搖滾歌曲」,腦袋中的聽覺真的是整個引爆。直至今日,我聽到〈Summer of 69〉的吉他或是〈18 Till I Die〉那騷動又蠱惑人心的弦樂,還是會全身起雞皮疙瘩,更別說聽到專輯第一首〈Back To You〉的滑音(slide)前奏,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和弦與音色,都可讓我瞬間看到麻州的天空,聞到波士頓的氣味。你不得不承認,音樂聽覺的記憶在腦袋中運作的方式實在神奇得令人著迷,如果布萊恩.亞當斯這張不插電專輯是一部美妙的電影配樂,那麼我心中的畫面,絕對就是那群背著 Jansport、穿著 Nike,在美東奔放不羈的小屁孩們。

台灣電影《總舖師》裡鬼頭師說過:「每個人都應該有他的主題曲,每一段時間,也要有他的插曲,等再聽到那首歌的時候,你就可以回到那個過去了。」

行筆至此,透過網路一查才發現,當時負責編曲與指揮的這位音樂總監邁克爾‧凱曼,原來是 1990 年代美國當紅的電影配樂家。他除了操刀多部知名商業電影外,也幫許多搖滾樂團歌手編曲並擔任演唱會總監,擅長處理富有畫面感的編曲,並將古典音樂語法融入流行搖滾樂,只是很感傷地,他長年受多發性硬化症所苦,在 2003 年就過世了,享年 55 歲。

事隔多年,我開始從事配樂寫作,有時事後意外發現,許多自己編寫的和弦進行或是弦樂語法,怎與這張專輯中的某些小橋段有點相似或是致敬感?雖然隨著接觸的音樂類型愈多愈廣,這張專輯對現在的我來說,已經一點都不夠外星人了,但它在我成長記憶中,無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些聲響、音符以及悸動,長年深植我心,在靈感的泉源裡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想一個人的靈魂與意念,就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延續下去的吧!

布萊恩‧亞當斯的MTV原音重唱金選。(環球唱片)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