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地獄之門的時尚女編輯:《尋找天堂的 3 個人》

歐嘉,一個曾經在《Vogue》工作過的時尚編輯,出生於莫斯科邊郊的她,除了會講俄文外,還會講法文、德文,和一點點義大利文,前途一片看好,甚至還嫁給了一個俄國貴族,然而,電影裡當她頂著一顆光頭,回憶起她在維琪政府(德國納粹佔領法國所控制的 1940 – 1944 年)的那段時日:她是如何地藏匿猶太小孩讓他們不被找到,卻又在集中營與這兩個小孩重逢的往事。她說,她「找不到任何適當語言來描述那段感覺。」《尋找天堂的 3 個人》這部電影,基本上用整個影像作品,去趨近那無可言傳、難以說明的時代,那個所有的人都在夾縫中生存的時代。

過往呈現納粹議題的電影大概可分為兩大類,一個是重現或重演德國人對待猶太人的暴行現場,加以探討呈現這些現場的方式,如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紀錄片《夜與霧》、朗茲曼(Claude Lanzmann)的《浩劫》和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史》;另一個則是關於不同程度對於納粹迫害者的人道救援,如《辛德勒的名單》,乃至於近年來同時處理二者的《索爾之子》。俄國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y Konchalovskiy)《尋找天堂的 3 個人》有別與這兩類,走入了更為灰色、更為夾纏的地帶,因為女主角歐嘉進行人道救援的方式,往往是要跟當權者進行交換,甚至得出賣自身的色相,而這些當權者,也非一般人所認定的惡人或魔頭,而是在某個體制中,無法抽身的個人。

整部電影以黑白片的基調,鋪陳了歐嘉早年在義大利的風光、在法國的地下工作和在納粹集中營的力求生存,而在這個灰色地帶中,其中有兩個男人無疑占據了這夾縫中更為黑暗的位置。第一個是服務於維琪政府的法國警官朱爾,由於他的資深,多了一些審查犯人的手段與權力,於是他可以動用一些特權,和這個因為在 1941 年加入地下反納粹組織的美麗女子歐嘉共處一室,但他就像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的「惡的平庸性」一樣,是體制中的無名小卒,無非就是想占歐嘉便宜,為沉悶的刑求庶務增添一些色彩。第二個活在夾縫的人,則是對於納粹抱持著「打造地球上的德意志天堂」之堅貞信念的海默,由於他優秀的亞利安血統和貴族的出身,很快地在黨衛隊體系中竄升,甚至成為眾個集中營的財務監督者,比集中營長的官銜還高,但長年來飽讀俄國文學和具有高度教養的他,卻逐漸對極權感到作噁或否定,電影中演到一段他聽聞他所鍾愛的俄國小說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的前妻埃弗洛斯(Dunya Efros)就是死於自己所監督的集中營時,許多的信念交織而彼此衝突,即便在最黑暗的地獄中也有深沉的道德焦慮,而歐嘉則是他倆早在 1933 年的義大利結識時純粹的愛情理想。

《尋找天堂的 3 個人》由俄國文化部及歐洲猶太人基金會所支持,沿襲著俄國寫實卻又神性的電影美學,取景深沉卻又透明,在說故事技巧上卻採取了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國》的後設性格,讓角色置身天國的自白位置,題材上則挖深了如香奈兒(Coco Chanel)生平、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黑書》等女性與德國納粹軍官交往的灰色情節。歐嘉在集中營地獄之門乃至於天國審判者面前頂著的那個光頭,讓我也不免想到法國維琪政府瓦解後,許多法國人揪出當年與德國軍官交好的女子,將她們一一剃頭、遊街示眾的情景。

行過地獄之門的這三個人,誰才能判獲天堂?我們或許可以從這裡,知道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這部電影所面對的更大的歐洲歷史,以及不放過任何可能在幽暗中散放的人性光輝,他以此片得到威尼斯金獅獎的最佳導演獎,可說是名副其實。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