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並不曉得三明三暗:一個劇場即生活的時代

三明三暗,觀眾席燈暗,舞台燈亮,劇目開始。對於常到國家戲劇院觀賞演出的人而言,這個開場流程勢必再熟悉不過。中外莎士比亞劇本相關的製作如今經常在那上演,包括 2018 年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戰爭之王》、皮寇拉家族劇團《理查三世》  、 2017 年奧斯卡·柯爾斯諾瓦(Oskaras Koršunovas)與立陶宛 OKT 劇團合作的《哈姆雷特》等。然而對莎士比亞本人而言,這種將觀眾席熄燈的演出作法卻是不可想像的。

十六、十七世紀的劇場是個龍蛇雜處、且十分熱鬧的地方,比起冠冕堂皇的國家劇院,其氣氛可能更像國賓長春或西門電影院;從上流階級、知識份子、文青,到普羅大眾,都可能在那裡約會、相聚、與娛樂。其熱鬧的程度,甚至讓當時英國皇室為了避免戲劇現場引起的騷動破壞城市治安,所以從伊莉莎白女王時代起,明文規定所有劇團都必須領有來自官方的營業執照,才能上演劇目。這與中世紀劇團在各城市流動、隨地上演的情形極為不同。一座劇院,就是一座城市的小型縮影,它將所有階級匯集起來,在同一個空間裡彼此高談闊論、咒罵與交流。

使用「高談闊論、咒罵與交流」這樣的用詞,並沒有誇飾成分。莎士比亞身處的環球劇院是座露天場所,觀眾席大致分布在各樓層裡,有提供皇室、貴族的包廂區(此處有屋頂),以及一樓中庭式的站票區。所有人都可以攜帶酒水、食物進場,一邊看戲一邊享用。一樓站票區如果擠滿人,第一排觀眾甚至伸手就可以直接摸到演員;如果對台上劇情有任何不滿與情緒,都可以當場發洩,不必等到結束才能跟朋友討論。沒有複雜的布景、也沒有系統化的燈光設備,莎劇無論是悲、喜、與歷史劇,都在此演出。

這也難怪《哈姆雷特》發表之後會受到大眾唾棄。如今在鏡框式劇場,製作團隊要使觀眾進入角色體會「生存或毀滅」(to be or not to be)的哲學議題,都是項艱鉅的挑戰,更何況當時觀眾在演出間可以自由聊天、飲食。將深層生命思考放諸劇本,卻受到大量抨擊後,莎士比亞非常氣憤。為了回應觀眾膚淺的品味與無知,順便證明自己多面向的寫作實力,他下一部劇本隨即創作《皆大歡喜》,英文原劇名「As You Like It」(如你所願)。在以偶像劇般的浪漫喜劇重新贏得票房與掌聲之餘,也在諷刺觀眾:如果深層的思考不適合你們,那就「如你所願」,看這種平凡、歡喜的愛情故事吧!

從莎士比亞與觀眾的互動,可以感受到當時劇場所承載的生命力。宛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作為生活重心的現在,當時日常活動的重心,正是到劇場看戲。平民百姓在那裡飲酒作樂之餘,抬起頭也可以看見平時不同生活圈的貴族,坐在高樓層包廂,像櫥窗裡的模特兒般展示自己。想談論政治話題不必透過紙本媒介得到對象,而是在劇場看見本人,就跟三五好友指指點點起來;或有討厭對象,或有覺得俊俏、美麗而仰慕的名流。作為莊園經濟時代的上流階級,相反地也透過公開露面來展示財富與實力,增強自己的威信。

如此一來,城市生活從下到上的階級在劇場裡打成一片。當時,劇場並不是掛鉤在生活以外的元素,它包含深刻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脈動。劇場就是生活本身,在世界之中。

位於英國倫敦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