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成為氣象觀測員 ——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李育棋組長

插畫 Pinzi Hsu

小時候,我家住在屏東,大武山聳立在東南側,山邊雲彩變化萬千,時而像虎像犬、有時又像飛碟包住整個山頭,讓我不禁想像著老天是怎麼擺弄出這幅圖畫。因此,我在高中畢業時就選擇就讀專門研究天氣的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系,畢業後進入交通部中央氣象局並分發至新竹氣象站,開始了近 40 年的氣象人生。我目前擔任中央氣象局第二組組長,負責氣象觀測相關業務。

氣象觀測是有專門規範的作業,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規定全世界的氣象站,每天 2 點開始、每隔 3 小時,同一個時間一起進行觀測,量測當地當時的大氣溫度、濕度、氣壓、風向及風速、雨量、雲量、雲狀、雲高與天氣,並將觀測資料透過全球通信網路彼此交換。各國氣象單位會分析這些資料,繪製成天氣圖並進行天氣預報的工作。

早期在沒有自動化儀器前,氣象觀測員還要去觀測坪內的百葉箱,從水銀溫度計或自記式的感應儀器上讀取數值,但由於科技的進步,電子感測與網路技術的發展,氣象觀測現今已邁入全面自動化。然而,觀測員依然要在冬天寒徹入骨、夏天颱風強風吹襲下,目視天空狀況與天氣變化並詳細記錄,以獲得更完整氣象觀測報告,民眾獲得的氣象資訊才會更快、更精準。

在全球暖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正不斷影響你我生活與生命財產的安全,對於大氣劇烈的變化,氣象觀測也面臨更大的挑戰。不過,隨著網路與人工智慧的發展,人類便可以由衛星於太空中看著大氣流動,自氣象雷達可以偵測大氣水分子成長,這樣新的氣象觀測技術引領我們邁向更精確的未來。

「觀風雲,探天氣」是氣象觀測人員工作寫照,而「為台灣作記錄,為地球寫歷史」則是我作為氣象觀測人員的職志。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