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龍加身,時尚混種進化中

尼龍,這個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布料,在它正式誕生之前,就已經歷了人類對它將近一百多年的探索歷史。17 世紀,西方的傳統審美和對服裝布料的探索,仍然停留在天然絲綢與棉的領域,尤其是絲綢的昂貴價格與順滑的質感,讓當時的貴族和富人階級趨之若鶩。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能消費得起這樣奢華的布料,於是當時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就曾試圖發明出一種能夠和絲綢媲美的纖維材質,可惜的是,他並未成功。不過,這並未消退人類對其探索的動力。1930 年代,恰巧碰上女性對 1920 年代搖擺時期的狂熱氛圍還未消退,隨著裙子愈來愈短,絲襪成為了當時女人不可缺少的時尚單品。當時美國女性每年平均購買 8 雙長襪,而製成長襪的材料都是採用日本的絲綢,只是美日之間的政治動盪,導致絲襪變得千金難求。 到了 1935 年,這項難題終於被化學家華萊士‧卡羅瑟斯(Wallace Carothers)克服,他發明了尼龍纖維,與以絲綢製成的絲襪相比,尼龍絲襪最大的優勢在於價格低廉,且強度和柔韌度上都更加提升。 1940 年以每雙 1.15 美元的價格進入市場,每天幾乎在中午前都被搶購一空。

尼龍加身01
1946 年,英國一名女工人將尼龍絲襪套上假腿模型晾乾。待絲襪完全變乾,上頭的皺褶也會消除。 (Getty Images)

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尼龍在二戰中也成為了軍人作戰的重要關鍵:因為它材質輕薄、耐磨、延伸性好且具備防水性,被廣泛應用到軍用品上,包含降落傘、繩索、帳篷等,在作戰過程中發揮了不小作用。從 1941 年開始,尼龍幾乎取代了軍隊中以絲綢製成的所有東西。而二戰期間因為物資短缺,有不少電影名人為了籌款支援美軍物資,以數千美元拍賣自己的絲襪,在她們號召下,不少美國女性紛紛拿著自己的尼龍絲襪上街,主動捐給軍方作為軍需物資的原料。而當二戰結束,尼龍絲襪再次風行了起來,在紐約有成千上萬的女性都在排隊購買絲襪。很多無法買到絲襪的女性,就會用指甲油在小腿上故意畫一條線作為絲襪接縫線,假裝穿著絲襪。

尼龍加身02
1943 年,當時名人主動拍賣自己的絲襪為美軍募資。 (Getty Images)
尼龍加身03
1940 年,Max Factor 的代表在一位女士的腳後方畫上絲襪接縫,以此作為二戰時期絲襪長期缺貨的解方。(Getty Images)

1960 年代被稱為太空時代,科技進步塑造了勇於創新的大環境,尼龍的存在被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美國政府推動下,尼龍進化成更加高端的材質,成為美蘇太空競賽的功臣之一。1969 年,阿姆斯壯身穿由尼龍和特殊纖維合成的太空衣,將一面尼龍質地的美國國旗插上月球表面,這個舉動意味著尼龍這個神奇纖維就此見證了人類科技史上最偉大的一次革命。結束了太空時代,1970 年代中產階級萌生出一種全新的訴求:他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新鮮的東西,一種夾帶時尚和大眾品味的混合體,伴隨經濟成長,交通便利性提升,愈來愈多的人有能力到海外旅行,輕便耐磨的行李袋正是他們最大的需求。意識到這一點的義大利時裝設計師繆西婭‧比安奇‧普拉達(Miuccia Prada Bianchi) 順勢而行,她從降落傘的尼龍材質獲得靈感,於 1984 年推出黑色尼龍女包系列,成為當時轟動時尚界的離經叛道之舉,也是廉價材質進入時尚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原本我想做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讓尼龍變成時尚。但顯然人們接受了它,現在你隨處可見黑色尼龍布。」繆西婭這番話提醒了我們,在時尚產業裡,品牌顯然成為了比奢華布料更讓人重視的社會象徵。此時,英國知名時尚評論家芙妮絲‧喬安(Jo-Ann Furniss)就曾在英國影響力極大的媒體《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提到:「就像杜尚的《噴泉》對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普拉達尼龍包也逐步影響時尚市場:精品已不再需要透過工藝與材質來定義,而是想法。」一語道出了時尚的本質。近年尼龍再度被繆西婭重新搬上伸展台,在普拉達 2018 早秋系列中,尼龍首次被應用到 Linea Rossa 運動系列中,繆西婭這個復古的舉動,不僅滿足了時下年輕人的懷舊情懷,也同時摸索著時裝表達的更多可能性。

尼龍加身04
普拉達 2018 早秋系列,尼龍首次被應用到 Linea Rossa 運動系列,標榜其耐磨性。(Getty Images)
尼龍加身05
寬大而蓬鬆的尼龍布料上印有普拉達經典標籤,運動風之外更充滿未來科技感。(Getty Images)

有趣的是,今年六月初,普拉達以新落成的工業總部為背景,釋出了一支圍繞「尼龍」展開的故事。這是一支有關於未來主義的短片《尼龍牧場》(Nylon Farm),由廣闊的空拍場景帶入義大利阿雷佐省的普拉達工業總部,搭配科技感的聲效引領觀眾身歷其境,故事緊接著展開。劇情以四集分述,由總部人員及牧場管理者之間的邂逅搭起整部微電影的橋樑,並以普拉達經典材質——「尼龍」的生產與製造貫穿整部短片,而在尼龍牧場裡出現的黑色尼龍羊。這也令人不禁聯想起菲利普‧迪克(Philip Kindred Dick)的經典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這看上去似乎有些科幻且不可觸及,但是否真的遙不可及?或許未必。畢竟,在 1960 年代之前人們從未想過尼龍能夠登上太空,同樣的,它在未來是否能夠作為 AI 人工智慧進化的課題之一,也是個未知數。但可以確定的是,在人類思想與科技不斷推動下,尼龍將會有更多進化的空間,且將繼續發揮極為關鍵的作用。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