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運動比賽,裁判面對的最大威脅:失控的家長們

在美國的運動場館,這樣的場景似乎愈來愈常見:失控的家長站在看台上高聲辱罵裁判,有時甚至掄起拳頭要動粗,警察戒護著裁判離開球場,而只有十多歲的孩子站在場中不知所措。

依據全美運動裁判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orts Officials)在 2017 年的調查,高達 4 成的裁判指稱違反運動家精神行為的主要來源,就是在場邊的家長們,心理學家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名詞:「小聯盟家長症候群」(Little League Parent Syndrome)。

該協會幾乎每個禮拜都會收到家長寄來抱怨裁判的投訴影片,這樣的壓力讓許多年輕裁判難以忍受,根據統計,超過 7 成的新任裁判會在 3 年之內辭職,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堪家長和教練的辱罵,如此也形成了惡性循環,人手不足、負擔過重的裁判更容易在場上誤判,進而導致更多家長和教練的抱怨。

心理學家試著找出這些家長失控的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因為金錢,家長們為了孩子參與運動投注了許多的代價,自然期待他們的付出能夠得到回報,如果能夠因此得到大學的運動獎學金,甚至是職業球隊的一份合約那就更好了。

猶他州立大學運動與家庭實驗室主管特拉維斯·杜許(Travis Dorsch)助理教授團隊在 2016 年時曾經調查 78 位父親和 85 位母親發現,當孩子認為家長對孩童運動愈投入時,他們所能獲得的樂趣就愈少。

這些家庭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家長擁有大學學位,年收入中位數是 12 萬美元,平均每年花在孩子運動上的金錢是 1,584 美元,有些甚至投注了所得的十分之一,但是當孩子覺得家長投入愈多金錢時,他們感受到的壓力就愈大。

除了金錢之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歸屬感,家長透過參加孩子的運動比賽拉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家長平常可能因為工作繁忙無法陪著孩子,而社群媒體和手機則攫取了多數孩童的注意力。所以陪著孩子四處比賽成了彌補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所以當孩子沒有好表現的時候,家長的歸屬感受到威脅,裁判就成了最好的出氣筒。

為了對付在球場邊失控的家長,許多學校都有各自的因應之道,有的要求家長簽下一份行為準則,如果違反時可能被請出比賽場地,或甚至影響球隊的比賽資格,也有學校請求孩子好好「教育」自己的爸媽。

「如果有家長失控,我們有教練會讓那對家長的孩子離開比賽,叫他去球場的另一邊和爸媽好好談談。那對這孩子和他的父母來說都很難堪。」有三個小孩的家長艾立克·愛德華(Eric Edwards)說。

南卡羅萊納少年足球聯盟去年頒布了一項叫做「九月安靜」(Silent September)的新政策,規定場邊的家長和訪客不准發出聲音加油或嘲諷對手及裁判,只能夠拍手鼓掌,還有將近二十州的州議會將攻擊運動裁判提升為一種獨立的犯罪類型。

也有些裁判決定自力救濟。奧克拉荷馬州的布萊恩·巴洛(Brian Barlow)曾經是個足球員,在因為受傷高掛球鞋之後,他不想離開這項運動而成為裁判,並且決定和失控的家長們宣戰。

巴洛成立了叫做「Offside」的臉書專頁,蒐集各種失控家長的影片,每則投稿他就贈與 1,000 美元獎金,在短短一年半間,他就蒐集到超過 5,000 段影片,甚至來自澳洲和英國,他的網頁也得到近 4 萬人按讚。

除了這個網頁,巴洛還發起了「永久停止折磨裁判」活動(Stop Tormenting Officials Permanently,縮寫正好是 STOP),在比賽場地邊放置鮮明的標語,上頭寫著「注意:對裁判大叫是不允許的」等字句,發放背心給比賽糾察隊,每當有家長辱罵裁判時,他們便會對家長們舉起制止的警告牌子。

巴洛說他的行動得到許多人的肯定,現在有些父母會彼此提醒不要失控,以免登上他的專頁,而他自己也因此成為當地電視台的採訪對象,不過巴洛知道自己未必真那麼受歡迎。「老實說,有些人大概想要賞我一拳。」他說。

巴洛自己的兩個兒女也是運動裁判,同樣也曾受到失控家長的辱罵,所以巴洛的目標其實很簡單。

「我是為了要讓人們負起應負的責任——找出那一小部分為孩子運動製造有毒環境的家長。那是一種清楚可見的嚇阻力量,不只是對那些被拍下影片的家長,也讓其他人可以自問:我看起來就像那個混蛋嗎?」

希望你看起來不是如此。

據統計,因為不堪家長和教練的辱罵,超過 7 成的新任裁判會在 3 年之內辭職。(Getty Images)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