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我的詠嘆調,請按聲喇叭:得來速之夏

當展演場館紛紛關閉,世界各地渴求娛樂的觀眾開始在自家轎車座椅上體驗歌劇、喜劇、電影節、演唱會——但對藝術文化而言,這條車道開到底,究竟會是死路一條,還是改變未來文化消費方式的十字路口?

英國人一直都不大擅長使用得來速(drive-in,作形容詞時譯為汽車露天)。綜觀歷史,我們的汽車空間老是太小,既不舒服也不宜車震。「那根是變速桿,或只是你見到我很開心?」在英國的汽車露天劇院裡,回應往往是:「是變速桿。」

這個夏天,一切都在改變。如今,你在 Netflix 上看所有東西、寫了一本很爛的小說,還用火柴棒蓋了一座聖索菲亞模型;你探求著家門外的日常文化養分。而答案呢?遵照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振興經濟的指令,你驅車前往城市郊區,參加宛如是附空調版 Glastonbury 的汽車露天音樂節。

說真的,光是驅車到那裡,對地球而言即是一種浩劫;是的,你會看到久違的現場演出,音源會從你的汽車音響播送出來,與此同時,你會從穿著個人防護設備(PPE)的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街頭小吃的收據。

你的人生目標清單中,有寫著要在一台靜止不動的福特汽車上,隨著 〈Dancing Queen〉 揮手起舞嗎?我也沒有。但企劃了多場汽車露天活動的公司 Nightflix(看到他們做了什麼好事沒?)的史蒂夫‧瑪森(Steve Marson)卻迫不及待證明我錯了:「我們很開心能在維持社交距離的情況下,為大眾提供一種安全的娛樂形式。」

全英國從南到北,汽車露天電影院一間間開幕,就像精明的企業家看到商機一般。這是既出「外」、又留「內」,而且只有憤世忌俗的人(就是我)會認為這結合了二者最糟的一面。

電影院、音樂廳、劇院、畫廊和脫口秀演出場地全關了,音樂節也被腰斬。然而,我們渴望著「現場」的藝術表演和娛樂體驗。因此,我們看到,在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的一座機場、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的一個停車場,都紛紛舉辦了汽車露天演唱會。

5 月底,斯里蘭卡可倫坡機場的一場汽車露天演唱會上,人們在車上拿起手機回應表演者。(Ishara S. Kodikara / AFP via Getty Images)
6 月初,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郊外一個舊賽道上,嘻哈樂團 Kontrafakt 在一場汽車露天演唱會上表演。(Vladimir Simicek / AFP via Getty Images)

在這仍要維持社交距離的困難時節,世界各地的人們正告別封城狀態、鑽進自己的車裡,追逐這種被誤認作現場演出的文化。

要 17 世紀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看來,這會是個發狂的世界。巴斯卡有道:「人類所有的問題,都根源自無法在房間裡安靜獨處。」但巴斯卡又知道什麼呢?他從沒連人帶車停在布拉提斯拉瓦郊外的賽道上狂歡(同時還要維持社交距離),這條賽道被改建成嘻哈風汽車露天展演空間,許多斯洛伐克青年在這個夏天都曾驅車前來。

1933 年,全球第一家汽車露天電影院於美國紐澤西誕生。(ullstein bild /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也因如此,號稱全球首間汽車露天喜劇劇場在格拉斯哥出現。「來買張票,蒞臨 Rotunda 汽車露天劇場,」宣傳標語寫道,「我們會給你一個停車格、一片披薩,以及收聽我們演出的途徑:你能透過手機,用藍芽連結你的汽車音響來收聽,還可以在舞台上、或是你的手機上看喜劇演員表演。」

一張兩人一車的套票要價 30 鎊(約 1,100 元新台幣),每增加一人須多付 10 鎊;若你想把車停在 VIP 搖滾區,那得再付 80 鎊(約 3,000 元新台幣)。那要怎麼起鬨(heckle,指脫口秀中觀眾打斷、回應表演者)呢?閃車燈或按喇叭打摩斯密碼嗎?

在英國,從 7 月底到 9 月,娛樂活動公司理想國(Live Nation)和能源供應商 Utilita 在包括賽馬場、機場和足球場等 12 個場地籌辦汽車露天演唱會。

「我們相信汽車露天表演的形式,能讓一百萬英國人安全脫離『娛樂封鎖』,體貼又好玩,」活動宣傳人彼得‧泰勒(Peter Taylor)說道。如果你想坐在轎車周遭的指定區域,你可以帶把折疊椅,享受高解析度 LED 螢幕上的影像,以及從舞台傳來、號稱演唱會等級的聲音。

「具有現代感的復古體驗」

全球第一家汽車露天電影院於 1933 年在美國紐澤西開幕,而到了 1958 年已蔚為風潮,全美共計有 4,063 家。根據汽車戲院聯合協會(United Drive-In Theatre Association)資料,如今美國僅存 305 家汽車露天電影院,549 片銀幕(或說 549 個影廳)。

相較之下,英國第一個戶外影城 Luna 直到 2007 年才出現,而原本被視為英國唯一常設的汽車露天電影院 Route 66(借用有「美國大街」之稱的美國 66 號國道之名),其實在 2012 年才於曼徹斯特開幕。正如其名所示,英國「得來速」的商業模式,大抵是取經自五〇年代美國。比如今年夏天,一個名為 @thedrivein 的團隊在廣告上宣稱會提供「具有現代感的復古體驗」。你以手機應用程式線上下單的零食,將由穿著直排輪的服務生送至「你汽車旁邊的取餐點」。

在那個復古的脈絡中,@thedrivein 播映的其中一部電影《火爆浪子》,會成為英國汽車露天電影院的主打片,也就不足為奇了。片中有一幕,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飾演的放蕩壞男孩丹尼,試圖在一家汽車露天電影院引誘奧莉維亞‧紐頓強(Olivia Newton-John)飾演的乖乖女珊蒂;兩人斜躺在一台豪華敞篷車裡,那台車還有個(你以為會)便於車震的自動變速桿。但珊蒂氣憤地從車裡爬了出來,大罵丹尼的「罪惡之駕」,接著將車門甩在他的生殖器上。這是 1978 年對美國得來速文化的擬仿。因此,2020 年熱潮再啟後,它又再次出現於我們面前。

這將會是得來速先行者之夏——我從沒想過自己會寫出的一句話。

英國第一場汽車露天紅毯首映會,於 7 月 22 日在倫敦布倫特十字商場(Brent Cross)登場。我對布倫特十字的看法,與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對切爾西足球隊的想法相同(他是知名的利物浦球迷),而首映的那部《Break》聽起來就是一團亂。宣傳標語上說,這是一部溫馨勵志且專為英國人製作的英國電影:故事敘述山姆‧吉丁斯(Sam Gittins)飾演的一位市中心貧民區青年在藥癮和持刀犯罪中荒廢度日,直到他遇見由葉西園(David Yip)飾演的前撞球冠軍,以及魯格‧豪爾(Rutger Hauer)飾演的嚴厲球隊老闆,此片是豪爾的電影遺作,還跟北京頗富盛名的司諾克撞球公開賽有關。

為了見見那些在紅毯上維持著社交距離、昂首闊步的名人,我乖乖戴上口罩,搭上橫越倫敦的 210 號公車。只有英國人會在環形公路旁冷冰冰的購物中心裡,給汽車露天電影院鋪上紅毯,還假裝整個活動豔光四射。

首映會是由 Drive-in Club 籌辦,今夏,該組織也負責在布倫特十字和東倫敦的達根漢姆(Dagenham)籌辦其他電影放映和脫口秀演出。不少英國脫口秀演員登台演出,而努力維持社交距離的英國兒童們,則有卡通角色娛樂他們。

而當觀眾都待在自己車裡,喜劇是否還能順利進行?這點還有待觀察。不過這樣做有其風險:像無球迷在場的英超聯賽那樣,成為一個讓所有參與者都雞皮疙瘩掉滿地的經驗——而且不是好的那種。

暫停一下

環形公路北方數公里外,倫敦的亞歷山德拉宮(Alexandra Palace)會在 9 月下旬舉辦全球首場汽車露天歌劇,這滿足了一個封城前聞所未聞的需求。

「我懷念看到我的夥伴聚在一起,我想念還能看到某些活生生的東西,」英國國家歌劇院執行長史都華‧莫菲(Stuart Murphy)告訴《衛報》。「但願我們可以在一個安全環境裡,提供那種普遍的集體經驗。」

精簡版的莫札特《魔笛》和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等歌劇已被排入節目表。求求老天,但願這會改變古板的歌劇禮節:在汽車露天劇院裡,如果你想在台上蒼白的女傭因肺病斷氣時,跟著高歌〈你那好冷的小手〉(Your Tiny Hand is Frozen),有誰會阻止你呢?

同樣值得慶幸的是,亞歷山德拉宮的汽車露天歌劇院,將允許觀眾騎摩托車和單車入場,不像其他一些露天劇院以一種病態的新型文化隔除他們。有鑒於封城期間單車銷售量暴增,而汽車需求下跌,兩輪客群當然更有利可圖,也更值得開發。一個選映艾黛‧露碧諾(Ida Lupino)電影作品(註1)與德國表現主義經典片的「單車限定電影節」,正是我們所需的,最好還能讓車籃裡表現良好的狗狗陪同顧客入場。

然而,隨疫情封鎖而來的得來速之夏,其背後的可怕事實是,它必須以加劇交通堵塞及污染量級為代價。這二者本就預計會在限制放寬後飆升,包括武漢和斯德哥爾摩等多個城市,也都出現了比疫情前更高的卡車與汽車使用率。

但就讓我們停吧,不只是停我們的車,也暫停我們的憤世嫉俗。以創意重新想像得來速,無非是種文化滋養。

舉例來說,在多倫多有個梵谷畫展叫「開車見谷」(Gogh By Car),遊客可以駕車進入曾是《多倫多星報》印刷廠的工業空間,熄掉引擎,體驗梵谷作品的巨型投影,包括《星夜》和《向日葵》等作。

6 月開始於加拿大多倫多展出的「開車見谷」梵谷畫展上,參觀者連人帶車體驗沉浸式藝術展覽。(Cole Burston / AFP via Getty Images)

我懷疑這個點子還能再延伸發展。把車打到低速檔,穿越(我隨便舉例)大英博物館《特洛伊:傳說與真實》展的數位投影,搭上史蒂芬‧佛萊(Stephen Fry)的口白。在露天展覽的最後,你會在禮品店和快餐櫃檯結合而成的結帳台旁停下車,取用你預先點好的抹茶拿鐵,以及印著怒髮衝冠的阿基里斯畫像、要價 115 鎊(約 4,312 元新台幣)的紅陶餐盤,接著開車回家,疲憊並快樂著。

當然,得來速的體驗仍有調整空間,更進一步順應我們的怪奇之夏。

比如,即便在我執筆此刻,活動公司就已在翻新改造著賓果遊戲和無聲派對(silent disco),將之轉化為「娛樂組合包」的一環。究竟這個得來速風潮,會是在下半年就被推翻的一條死路,又或是會永久改變我們文化消費方式的重大轉折,仍是未知數。但能夠確定的是,英國成為遲來的得來速之邦,會是全球疫情所造成最怪異的現象之一。

今年早些時候,葛斯‧布魯克斯(Garth Brooks)登上洛杉磯的舞台台下空無一人。「我非常興奮能夠再次登台演唱,」這位正在轉型的鄉村歌手在他巨大的帽子下說道,那頂大帽子是他的招牌商標。「重返我們『熱愛』的事!!你知道嗎?你沒辦法在沒有 g(註2)的情況下拼出『FUN』。哈!!」他最近在 Twitter 上寫道。

不,我也不知道葛斯到底想表達什麼。6 月 27 日當天,他的演出轉播到美國和加拿大 300 多家汽車露天電影院。「這個汽車露天演唱會,讓我們全都能回到現場音樂表演,同時又不用擔心我們聚在一塊可能造成的種種變數,」他說道。「這既老派,也新穎,而且對我們身處的時間點來說再也適合不過了。」

6月27日,美國密西根州,布魯克斯的歌迷在車上準備觀看他的演唱會。(Getty Images)

這點毫無疑問,但這場演出僅能在北美洲播送一事,卻直指 2020 年全球化令人失望的真相——你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染上 COVID-19,卻還不能在各地聽到葛斯‧布魯克斯。

註1:英裔美國演員、歌手、導演,其 1953 年導演作品《搭便車的人》為首部由女性執導的黑色電影。

註2:小寫「g」是和大帽子一樣,是葛斯‧布魯克斯的招牌商標。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