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滿梅杜莎腦袋的海洋

不少七、八年級生小時候養過水母,這聽起來實在弔詭,要以特殊水缸飼養的水母,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有能力養來當寵物,甚至還能帶到學校炫耀?當時號稱滴營養液就能存活的水母,被放在染色的小瓶子內,甚至是小小的項鍊中,學校旁的文具店就能買到。毫不意外,完全錯誤的飼養環境條件,約莫兩星期過後水母就沉底臭掉、升天再見了。

水母古稱「䖳」,英文則是「jellyfish」,不過水母既不是蟲也非魚,沒骨頭的牠們屬刺絲胞動物門。有時只有缽水母綱成員才被視作真水母,而廣義的「水母」有時會被當作半透明黏黏軟軟的、膠狀海洋生物的通稱,像是海樽,還有分類很晚才被踢出去自成一門的櫛水母。只從中文很難清楚解釋櫛水母不是水母,櫛水母是櫛水母。

水母和人類的分類差異甚遠,生命過程對人類來說很陌生。並非單從小一點的水母長成大隻的水母,剛出生的水母像是浮游生物,且無性別,這些幼體接著會找地方附著發育成「水螅體」。在下個階段的「橫裂體」會長成一疊碟狀物,這些碟狀物會一個個游走,成為我們認知中軟趴趴有鬚狀觸手的「水母體」(Medusa)——語源就是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梅杜莎。特別的是,當所有碟狀體小水母游走後,殘留的最底部基座又會再成為水螅體。水螅體沒有性別,但能行無性出芽生殖,水母體則有雌雄之分,能交換 DNA 行有性生殖。

樹枝狀的水螅形群體。(Getty Images)

近幾年有種水母特別受矚目,常見於「盤點 XX 種能力大勝人類的動物」的內容農場文中,就是能穢土轉生的燈塔水母。燈塔水母已知能在水母體型態下重新回到水螅體再成長,宛如不死鳥浴火重生。但可以反老還童,不代表不會死,燈塔水母體型小,是許多海洋生物的盤中飧。這時就要借用衛宮士郎(註)的名句:「人被殺,就會死」;水母被吃,也是會死的。

燈塔水母有「不朽水母」別稱。(Getty Images)

水母分布範圍很廣,從熱帶到極地海洋,還有許多沒有被命名或發現的種類。半透明的身體,隨著水流緩緩的游動,水族館在大缸展示面打上七彩霓虹燈,對人類來說是相當夢幻,因此能和大量水母共游的水母湖成了帛琉著名景點。水母湖中的黃金水母因為封閉環境改變原本的生活模式,毒性大大減弱,已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前總統馬英九對帛琉外使一番「貴國水母對觀光客很友善,一定下了不少功夫」言論還曾引發熱議,水母湖的水母只是不對人類構成威脅,但要訓練沒有腦的水母友善親近,這個技能對人類而言似乎還太早了。大部分水母身上的刺絲孢會讓人過敏,輕則紅腫,重則致命。特別毒的有「海黃蜂」之名的箱型水母,以及造型奇特被稱為「葡萄牙戰艦」的僧帽水母,每年都有人類因水母傷亡。這些傷亡並非哪隻水母特別不友善發起攻擊,而是倒霉的水母因為視力差又不善游泳,順著海流去撞到倒霉的人類,身上的刺絲孢和人類有了親密接觸而引發的不幸事件。

帛琉著名觀光景點「水母湖」。(Getty Images)
俗稱「海黃蜂」的箱型水母。(Getty Images)
綽號「葡萄牙戰艦」的僧帽水母。(Getty Images)

水母對人類造成的頭痛事件除了直接可見的螫傷,還有許多造成經濟損失的事故。近年來水母暴增(jellyfish explosion)層出不窮,且並非單一種水母數量遽增。短時間內整片海域充滿水母,層層疊疊,塞爆電廠海水冷卻系統、擠滿魚網影響漁民作業、迫使海水浴場關閉……等等。是什麼原因讓水母變多,而且多到像災難?探究各種原因,在在指向人類活動引起的各種改變。過漁和汙染造成海中生態崩壞,營養鹽、溫度改變,一些物種減少或消失後,空下來的位置就由水母補上,進而再影響其它物種,最後看到的結果,很可能是海洋中只剩下沒什麼營養又難搞的水母們。

水母大量增殖的失控狀況讓人不禁聯想到法蘭克‧薛慶(Frank Schätzing)《群》一書中對海洋生物反撲之描寫。不過水母不會在料理台上爆炸,牠們沒有說好了要來對抗人類,也並非生來對人有益或有害,不是報著一種信仰去發電廠集會,或是到海灘集體自殺。牠們對人類既不友善,也沒有懷抱惡意。只是環境條件若變得適合,牠們就在那邊出現,活著,增加。人類不會毀滅地球,但是會讓地球變得不適合人類自己居住。

想想飄滿梅杜莎腦袋的海洋,會覺得棒透了的絕對不是人類吧。

註:冒險遊戲及同名動畫《命運/停駐之夜》(Fate/Stay nigh)中的男主角。


口袋知識 —— 塑膠寄居蟹

寄居蟹不像蝸牛有自己長出的殼,而是需要用死去貝類的空殼做自己的保護所,以便把柔軟的肚子藏在殼中。絕大多數寄居蟹都得揹著殼移動,遇到危險時縮回去,有些危急情況才會棄屋而逃。寄居蟹隨成長需更換更大的殼,換下來的殼會再有更小寄居蟹使用。在空殼足夠的環境,寄居蟹能循環利用殼,但當人類也撿貝殼時,好物件就不夠了。

世界各國海邊觀光景點,都能買到貝殼製作的工藝紀念品,遊客也喜歡在沙灘撿拾貝殼,光靠養殖貝類無法滿足遊客想製造的回憶。原本會變成寄居蟹家的貝殼,被帶離海邊,成為毫無美感的俗氣商品,或被壓在抽屜底層,幾年之後被大掃除扔掉。

尺寸適合的空屋不夠時,寄居蟹只能使用大小不合的殼,甚至用瓶蓋、空罐,以及各種人類留下的垃圾廢棄物充當避難所。然而,這些人造物的結構若不對,就會很傷寄居蟹的身體。

除了垃圾,呼籲大家不要帶走海灘上的天然物,包含貝殼、星砂、石頭。如果手上有貝殼,可把整理好的貝殼寄到「臺東縣臺東市松江路一段 500 號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蝸牛的殼太薄不用考慮,扇貝、蛤仔殼這種也免了),東管處會為寄居蟹舉辦「給寄居蟹一個家」交屋換屋大會,協助將殼還回大海,回到它們該去的地方。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