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舞、巨星、狂想曲:音樂傳記如何成為好萊塢票房保證

從去年大熱的《波希米亞狂想曲》到近期艾爾頓・強的音樂傳記電影《火箭人》,再到《靠譜歌王》腦洞大開的讓全世界都遺忘了披頭四,究竟是從何時起,歌手們像超級英雄一樣,成了賣座的票房保證?


大門敞開,一個身影從煙霧中闊步向前,他身穿金色大立領火紅羽毛裝,頭上戴有鑲滿寶石的橘色尖角。《復仇者聯盟》已打完終局之戰,今夏的超級英雄也已抵達,他的名字是艾爾頓・強(Elton John),或説——泰隆・艾格頓(Taron Egerton)。好萊塢盼著他能用超能力讓戲院高朋滿座,並在美國上映首週末突破2,500萬美元票房。

在傳記電影《火箭人》的開場中,泰隆所扮演的艾爾頓從流行音樂頹墮委靡的帝國世代頂端步入勒戒所,在那他開始細數人生。從困於瑞格佩里(Reg Perri)郊區有著圓潤雙頰的雷金・德懷特(Reg Dwight)到登上道奇體育館演出、生活充斥著古柯鹼的艾爾頓・強。艾爾頓的鍍金生活細節之於他自己或許是獨一無二,但《火箭人》的劇情弧線(劇透警告!)對於近期上過電影院的觀眾來說應該不陌生。現在電影院裡音樂家的故事之多,甚至超過了動漫角色。

去年,在《一個巨星的誕生》和《波希米亞狂想曲》中,不論是由女神卡卡扮演的虛構歌手艾莉(Ally)或由雷米・馬利克(Rami Malek)飾演的皇后合唱團主唱暴牙佛萊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皆對成名的代價提出了質疑;近期的《鏗鏘玫瑰》講述蘇格蘭格拉斯哥一名甫出獄、育有兩子的母親,立志成為鄉村歌手的故事;《逆光天后》以虛構歌星瑟萊斯(Celeste)的故事,抨擊美國社會對於毀滅的渴望,在中學校園槍擊案倖存的瑟萊斯,為罹難同學譜下的悼念歌曲,而開啟了歌手生涯;《地下狂熱趴》故事則設定在1994年,摒棄了單一明星主角的表現手法,聚焦於兩名蘇格蘭小伙子反抗刑事司法法案的故事。

繼《火箭人》之後,丹尼・鮑伊(Danny Boyle)導演的浪漫喜劇《靠譜歌王》設想披頭四不存在的生活會是如何;艾兒・芬妮(Elle Fanning)在《魔力女聲》中扮演了一位參與實境選秀的歌壇明日之星;伊麗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在《她的搖滾滋味》中飾演了有自毀傾向的搖滾明星;魯伯特・古爾德(Rupert Goold)執導的傳記電影《茱蒂》裡芮妮・齊薇格(Renée Zellweger)化身茱蒂・嘉蘭(Judy Garland);《炫目之光》則是根據薩爾弗拉茨・曼佐(Sarfraz Manzoor)的回憶錄,描繪1980年代的英籍巴基斯坦裔少年深陷於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歌聲魅力中無法自拔的故事。

「對於集體經驗的渴望」

今夏會是音樂電影大賣的一季。原因為何?倫敦國王學院的電影研究講師瑪莎・希勒(Martha Shearer)表示,「其中一些電影將重點放在『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這或許可以呼應到現今時代的實境選秀和「社群媒體對名氣的概括」。此外,她接續道,「這些電影利用音樂表演營造出的超然歡愉時刻,傳遞出身為群眾一員的感受,以及這種集體經驗的真實性和即時性。此種情緒渲染力,遠比個人的成功故事要來得強烈。關於這種時刻的一種解讀是,在新自由主義分裂之下,人們在這頗為陰鬱的文化時刻中,對於集體經驗的渴望。」

從此面向來看,華麗地再現出銳舞(rave)狂熱和隨之而來的歡樂「鬼臉」(gurning face,在夜店文化中用來形容狂歡時的扭曲表情)的《地下狂熱趴》,是這波浪潮中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我希望觀眾能身歷其境,能體驗到在1994年和這些男孩們一起在舞池裡聽著這些音樂跳舞的感覺。而對電影中的男孩們而言,不論是當時的音樂還是體驗都十分新穎。」導演布萊恩・威爾士(Brian Welsh)談道。

《地下狂熱趴》勾勒已遠去的 1990 年代蘇格蘭電音場景。(聯影電影)

《她的搖滾滋味》的導演艾力克斯・羅斯・佩里(Alex Ross Perry),將這些電影受歡迎的原因歸於科技無法介入且富有懷舊感的共同經驗,以及傳統搖滾巨星殞落的同時,當代流行新星在日常中力求崛起。「在當代,我們很容易能接觸到名人的各式消息,這使得他們偶爾的失態變得不那麼吸引人了——當一個人能在自己社群媒體頁面上崩潰,那麼買票去演唱會現場,想像『他們也許會在台上情緒潰堤』變得不那麼有趣。」對於音樂雜誌《Mojo》的資深編輯丹尼・埃克萊斯頓(Danny Eccleston)來說,這反映了粉絲對於音樂的完整視聽體驗的渴望。「這就是 YouTube 成功取勝的重要因素,」他說道。

《她的搖滾滋味》劇照。(原創娛樂)

製作公司和音樂家製作這些電影的動機十分明顯:錢。儘管評價乏善可陳,《波希米亞狂想曲》已是目前為止最成功的音樂傳記電影,並抱走了四項奧斯卡獎。自去年10月上映以來, 皇后合唱團在 Spotify 的點擊流量增長了333%之多,其中七成的聽眾年齡都在30歲以下。隨著自傳電影崛起,專營娛樂產業的律師格雷戈爾・普賴爾(Gregor Pryor)表示:「從唱片錄音到出版權的利用都屬於可獲利範圍,因為這些權利經常易手,所以新的權利人有義務充分發揮資產價值。你可以成立翻唱樂團、編導致敬音樂劇,而這樣的音樂電影也可說是這些延伸型態之一。」這是門充滿吸引力的生意:普賴爾提到他目前正代表一間新公司開發、購買此種項目的版權,不過不想透露公司名稱。

「重點是,講述這些故事的是誰」

商業需求之於這些被娓娓道來的故事,意味著什麼?《波希米亞狂想曲》在墨裘瑞的性向上大做文章,把他塑造為悲劇角色(且在中國發行的版本還刪除了所有和同性戀相關的內容),因而飽受抨擊。

然而《做你自己就好:從偏見到驕傲——英國同志三十年》(Good As You: From Prejudice to Pride – 30 Years of Gay Britain,暫譯)的作者保羅・弗林(Paul Flynn)認為,這樣的批判有些失準。「佛萊迪一生保持著異性戀形象——他不想讓自己的同志身分曝於鎂光燈下。他是一位當你回想起來,可能將他和同志之恥劃上等號的人物。關於他如何意會到自己的同志身分,以及某些人總是藉由自我否定和試圖當個異性戀者,來真正走向同志認同,這樣一個歷程是個極為複雜的故事。」弗林認為非常重要的是,兩部廣受好評的傳記電影都和同志偶像相關。「這是個接受同志的故事,」他說道。

「當法蘭克・柯崔爾・波伊斯(Frank Cottrell Boyce)寫下關於傳奇唱片廠牌 Factory Records 的《24小時狂歡派對》,他的觀點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搖滾樂是建構在神話和瘋狂之上的,如果用『那件事發生了、然後這件事、然後⋯⋯』這樣流水帳的方式呈現,就反映不出這個觀點。如果你想要瞭解任何藝人的真面目,你或許會拜讀經授權的傳記,從中延伸出各式價值,包含藝人是怎麼看待自身,那會是個有趣的事實。但如果想更深入鑽研,那就建議你去找在研究這些藝人的獨立聲音。」

埃克萊斯頓還說,傳記電影必須參雜「卡通元素」才會成功,「接下來我準備將熱錢都投入一部關於佛利伍麥克(Fleetwood Mac)的電影中。」至少這意味著,電影會聚焦在一個有女性成員的樂團上(佛利伍麥克有兩名女性團員),而這樣的組合在搖滾傳記電影中是非常罕見的。

「缺乏女性音樂家的傳記電影,以及重申著一種女性永遠無法超越的男性權威模式的電影,都有蹊蹺。」希勒說道,「《一個巨星的誕生》真正讓我煩惱的一點是,它如何將真正的創造力單純地解讀為一種男性化的『本色』(authenticity)(註),此外,當女神卡卡飾演的人物變得愈來愈有女神卡卡本人的風範時,她愈被討厭。這種思維的倒退和保守,似乎在質疑女性音樂家的創造力,而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裡是站不住腳的。」

《一個巨星的誕生》劇照。(華納兄弟台灣粉絲俱樂部)

《靠譜歌王》的另一個概念也可能是:「如果由女性創作的音樂從未存在會是如何?」但不出所料,對於一部由紅髮艾德(Ed Sheeran)以真實身分客串演出的電影,電影的兩位女性角色在劇中(一如在他的歌裡)無足輕重,愛慕著被貼上驚世奇才標籤的男主角傑克。專門採訪頂尖女性音樂家、《別管鳥事和即將來到的權位》(Never Mind the Bollocks and the forthcoming A Seat at the Table,暫譯)一書的作者艾米・拉斐爾(Amy Raphael)抨擊這種描繪女性的方式,尤其在《逆光天后》和《她的搖滾滋味》中,女主角都因其母親身分而地位受貶。

「《她的搖滾滋味》讓女主角抱著她蹣跚學步的嬰孩,你有在男性樂團傳記片中見過這樣的畫面嗎?我更想看到的是,女人不是做為一個母親——或甚至一個糟糕的母親——被評斷。男性(而且大部分為男導演)到底試圖要講述女藝術家的什麼呢?我們最終也會憐憫起飾演茱蒂・嘉蘭的芮妮・齊薇格嗎?因為我感覺自己的憐憫,是被敘事者操縱下的產物。我有三十年的採訪經驗,卻認不得在大銀幕上看到的任何東西。重點在於,講述這些故事的是誰。」

這些電影的共同之處是對於音樂產業的批評,以及音樂人和粉絲之間的浮士德契約。「以成名代價為主軸的電影有著相當長的影史。製片公司能夠藉此展現造星系統的威力,畢竟(它既)能摧毀也能創造,」希勒說道。「在對財富、名聲與受重視感的想望,以及對必然懲罰的重申之間,觀眾內心同時也在進行一場角力。因此,片中營造出那份觀眾欲望的社會階級(hierarchy)和疏離(alienation),並不會讓人感到不適。」

在《一個巨星的誕生》中,布拉德利・庫珀(Bradley Cooper)飾演的的傑克遜・緬因(Jackson Maine)告訴艾莉,流行音樂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講述同樣的故事」。從目前許多音樂電影來看,似乎鮮少巨星能夠活著或毫髮無傷地抽身,而電影暗示著觀眾這樣的共犯結構,每個人都是這一個個動盪人生的窺淫者。畢竟,沒有什麼比好萊塢的欺凌壓榨更能讓暑期強檔更有看頭了,而且這個產業完全沒有這些問題——咦,等等!


註:女神卡卡接受採訪時曾透露一段布拉德利・庫珀在試鏡時直接拿著卸妝棉,把她臉上的妝全卸掉,要她以「本色」素顏出演的故事,此舉再加上電影劇情的編排,引發許多歐美影評、輿論抨擊:男人憑什麼決定女人真實的一面應該是什麼樣貌?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