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阿里山

旅行是有益的,它讓想像力發揮作用,剩下的僅是妄想和痛苦。我們的旅程全然是虛構的,這正是它的力量所在。

塞利納《長夜行》

阿里山,台灣並不存在這樣的一座山,不過確實有條阿里山山脈,是台灣五大山脈位置最西的一條,位在玉山山脈西側,北接雪山山脈,最高峰為海拔 2,663 公尺的大塔山,那是一座岩層裸露的山頭,是鄒族人祖靈安魂之所。

民間慣稱的阿里山,指的其實是阿里山區,甚至是台灣民眾對所謂「台灣式旅行」一種最熟悉的場景——觀日出、賞神木、遊鐵道,或許再搭火車前往奮起湖,那麼,旅行內容就多了一項叫作「吃奮起湖便當」的必遊景點。

啊!是多麼約定俗成的旅行,卻又是那麼道道地地的屬於每個台灣人的旅行。

五大山脈中,阿里山山脈的平均海拔 2,500 公尺,排倒數第二,僅高於海岸山脈。這樣的中海拔高度,恰恰適合開闢森林遊樂區,讓闔家開車前往,而從前日本人伐木留下來的森林鐵道,也提供了另一種遊興不同的交通方式。

阿里山的「易達性」(accessibility),讓它成為國人登高望遠或想讓自己沉浸在某種濃淡適中的森林感時的首選。家庭旅行或學生出遊,你很少聽聞目的地會選在玉山或雪山,因爲那兩條山脈(或那兩座山峰)不是開輛車上去繞一圈就可以玩得盡興的,車只能開到一個高度,想體驗更深刻的內容,非得攀登不可。

山區的雲朵宛如白色的髮絲。(陳德政提供)

阿里山卻不會消耗太多體能勞動,便讓人到達一個頗高的位置。整座風景區也相當主動地在提醒你高度這件事:

香林國小
台灣最高學府(海拔 2,195 公尺)

7-11神木門市
台灣最高便利商店(海拔 2,200 公尺)

祝山車站
台灣最高車站(海拔 2,451 公尺)

阿里山舊事所
台灣最高之地方文化館

通往香林國小一條清幽的環山道。(陳德政提供)

在阿里山優游個幾天,便能遊覽好幾處台灣最高。而對我個人,阿里山還代表一項最高的紀錄——我打過麻將的最高點。這不是什麼光彩的成就,卻忠實反映了我那渾渾噩噩如果可以重來一遍大概也不會有什麼積極改變的大學生活。

1999 年大三開學前,班上同學在嘉義火車站集合,搭火車到阿里山玩了幾天。我和幾個特愛打牌的哥兒們提了一副麻將上去,當其他人在園區裡遊歷,我們哪兒都沒去,就在牌桌上進行神木與日出的觀光之旅。下山後不久,921 大地震把阿里山車站給震垮了,我對它的記憶就停格在那裡。

今年農曆年前夕,我和家人重回阿里山旅行,我二十年沒來了,想像中的阿里山與實際感受到的阿里山在一個奇異的空間裡漸漸貼合在一起。沒有陸客,我原本擔心可能要與蝗蟲過境的旅行團大軍共享著空氣與視野,甚至是餐桌,這樣的事並沒有發生,因我是一個很怕吵雜與擁擠的人,特別是噪音。

我好像一直誤解了阿里山,要不就是我和它同樣在時間裡變得柔軟,冬末的阿里山一點都不俗,它飄散著一股雅風,老的阿里山賓館裡那家五〇年代咖啡廳用的字體和圖示都很有老派風情,門口擺著幾張鄉土民謠和山地情歌的唱片。松庭咖啡園地靈人傑,幾株櫻花在舒暢的山風裡微微綻放了,小徑旁有個立樁,上頭寫著—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和平。

如果立樁有看前一晚的新聞,它會把身上的字樣改為——我們祈禱世界人類的健康。因為前一天,武漢封城了,人類即將面對百年一次的噩夢。

我們從地震後新蓋的阿里山車站搭祝山線火車去看日出,「日出時刻 07 時 05 分」,月台上豎立著大大的標示。那天雲有點厚,志工講解著對面稜線的山頭——秀姑巒山、郡大山、玉山北峰。我看著一連串遙遠的綠色波浪起伏,有點不敢相信他說的那些山我都上去過了,我的確在玉山北峰上看過日出,那裡更「接近」太陽。

除夕清晨,我和爸媽在清冷的空氣中起了大早,要去遊姐妹潭。冬季是枯水期,妹潭無水,姐潭的水量還足夠讓木橋與涼亭浮在湖面上。那對相思亭始終矗立在我們的家族相簿中,1984 年冬,爸爸家的親戚一同搭車到阿里山旅行,那時我才五歲多,穿著牛仔褲和毛衣,手裡無時無刻捧著一杯冷飲。

爺爺、奶奶、叔公、嬸婆、伯父、伯母、姑姑和所有的小孩,十來個人在亭子前拍了張照(我是照片中不看鏡頭而且唯一在喝飲料的人)。另有一張照,很長一段時間立在我們舊家的鋼琴上,是爸爸與大伯二伯在那棵「三兄弟」樹前的合影。

三十多年過去了,「三兄弟」那三株檜木依然生長得很健壯,前面的解說牌是這麼寫的:「三株挺拔的年輕紅檜簇生在一起,盤踞在砍伐以後檜木老樹頭上,愈顯根基穩固。」之於我們這個家族,由檜木老樹頭所凝聚的牽絆,正一點一滴地鬆動中。

這是爺爺離開後的第二個新年,兄弟們分開過節。

Previous ArticleNext Article